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醉與不醉之間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11: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齊白石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丹青巨擘。他曾有一段名言,説到藝術的真實性與創造性的問題。他認為最好的畫所表現的內容,是“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畫得太像原物,就是生活的照搬,將生活予以典型概括,方為佳境。故他畫的許多東西,如蝦、蟹、雞、牽牛花、牡丹、老少年……似又不似,比原物更好看、更傳神。

  借用齊白石的話變化一下,以形容飲酒的最佳境界,那就是“醉與不醉之間”。

  聞一多説:“痛飲酒,熟讀《離騷》,乃真名士也。”鬱達夫説:“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痛飲”是痛痛快快地喝酒,率性天真;“醉”是有點兒醉意,絕不是酩酊大醉、爛醉不醒,準確説是“半醉”、“半醺”。

  喝酒恰到好處,正如宋代范仲淹所言:“唯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氣。”也就是説酒的刺激作用,可以激發人生命的潛能,酒能壯膽壯心。

  酒飲至佳處,會釋放心頭的苦悶,消解沉重的壓抑感,獲得一份難得的快樂。聶紺弩在《蕭軍枉過》一詩中説:“千言萬語從何説?且上街頭飲一巡。”陸游説:“閒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同時,在酒力的催促下,人會變得更智慧,文思如涌,詩情更旺,書畫更佳。

  飲酒不盡興,不足以得到此中的意趣;喝得過量,會成為一種痛苦。而“醉與不醉之間”,則是一種最好的狀態,飲者的意志力、控制力還在,人很興奮,但並不糊塗。一種洋洋得意的感覺,一種排除一切障礙的自信,一種加強的銳感,和一種好像介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思維創造力,提升到了較之平時更高的水平。許多的羈絆解除了,人呈現為一種可愛的“自由”狀態,或者説進入了一種“藝術化”了的場景。

  這就是飲酒“醉與不醉之間”的最好情境。

  沉迷于酒,且酒醉失禮亂性,謂之“酗”。過分地嗜酒,謂之“酖”。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説:“酒可好不可罵座。”酒喝多了,失去理智,在酒席上破口大罵,則為大忌。

  典故“使酒罵座”,説的是漢武帝時的名將灌夫,曾為太仆、燕國相等高官,因酒醉“罵座”被武安侯田蚡彈劾,導致滿門抄斬。《酒譜亂德》:“《三十國春秋》曰:阮孚為散騎常侍,終日酣飲。嘗以金貂換酒,為有司所彈。”這個阮孚即“竹林七賢”之一阮鹹之子,他擔任散騎常侍時,整天縱酒,正事屢被耽誤。他曾用自己的金貂官帽去換酒喝,因而受到別人的彈劾。

  灌夫、阮孚,都是喝酒而沒有節制的人,古人稱為酒後“亂德”。

  明代陳繼儒在《酒顛》小序中説:“大約太醉近昏,太醒近散,非醉非醒,如憨嬰兒。”可看作“醉與不醉之間”的另一種解釋:醉得厲害就像昏迷,喝得太少又過於散淡,酒喝適度,就像天真爛漫的嬰孩。

  斯言甚切。

熱詞:

  • 散騎常侍
  • 醉與不醉之間
  • 灌夫
  • 離騷
  • 似與不似之間
  • 媚俗
  • 幽夢影
  • 竹林七賢
  • 齊白石
  • 酒譜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