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政協獻計撬動積澱 徐州文化建設舞動“漢風”大旗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江蘇省徐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動員全市上下搶抓文化改革發展重大機遇,全力打響“舞動漢風”品牌,在文化建設上與先進地區同臺競爭。這是徐州市委、市政府結合落實政協建議,推動徐州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跨越的具體行動。

  徐州古稱彭城,有著2600多年的建城史,號稱“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漢代三絕”聞名遐邇,宋元明清遺址俯拾皆是,見證了無數民國時期歷史事件的花園飯店、李宗仁指揮“臺兒莊血戰”的司令部等近代建築依然矗立。面對豐厚的家底,如何把弘揚歷史文化和發展現代文化兩篇文章結合,將曾經散落的文化珍珠一顆顆串起來,把文明碎片拼成珍貴的“城市文化圖景”,是徐州市領導關注的重點課題。2010年初,徐州市委、市政府將此課題交給市政協破解。

  徐州市政協不負眾望,調動黨派、團體、界別等各方面力量,組織政協委員和有關專家、學者深入調研視察,為文化建設“把脈開方”,並將其作為主席會議和常委會議協商議政的重要內容。針對徐州文化“多而不精、大而不強”,缺少科學完備的文化建設規劃、缺少有地方特色及輻射力較強的區域性文化市場、缺少有一定競爭力的文化産品、缺少高水平的文化産業經營人才等現狀,委員們提出,徐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尤以“兩漢”文化最具代表、最富特色,應以塑造“舞動漢風”文化品牌為引領,提升徐州文化影響力;通過發掘整理豐厚的漢文化資源,精心包裝、打造展示漢文化的文藝作品,廣泛宣傳推介漢文化獨特魅力,讓漢文化成為最能代表徐州形象的城市名片。據此,委員們建議:科學制訂文化建設發展規劃;創建品牌,推進文化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扶持,出臺文化産業政策與法規;大力實施文化産業發展人才戰略。這些意見被打包寫進《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促進我市文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案》中,報送給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

  與此同時,徐州市政協組織委員和專家、學者深入大專院校、廠礦企業舉辦“兩漢文化與徐州”、“徐州民俗”、“徐州文史遺跡”、“徐州歷史名人”等學術專題講座,廣泛宣傳徐州的歷史和文化特點、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價值及地位。與徐州電臺、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舉辦各種活動,系統開發傳播了兩漢文化知識,為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推波助瀾。“‘舞動漢風’的核心價值,就是要把漢文化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的精神,開放包容、虛懷若谷的情懷,積極進取、從容淡定的氣度這些優秀傳統發揚光大。”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在動員講話中説。據悉,徐州市政協的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相關建議被採納和落實。目前,徐州正著手編創“漢之賦”系列文藝精品、組織“漢之源”文化傳承行動、開展“漢之韻”城市形象推介活動,挖掘“秋風戲馬”、“十面埋伏”、“霸王別姬”、“解憂出塞”、“高祖還鄉”等歷史典故,創作反映漢代恢宏歷史、民俗風情的漢風大戲百樂舞《漢典華章》,還把漢文化與現代藝術創作形式結合,拍攝大型影視劇《漢帝劉邦》、《解憂公主》等。徐州市還把漢風元素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營銷之中,彰顯漢韻悠長的城市文化特質。(冀春祥)

熱詞:

  • 漢風
  • 文化建設
  • 漢韻
  • 政協組織
  • 舞動
  • 徐州
  • 漢兵馬俑
  • 文化強市
  • 漢畫像石
  • 文化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