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戈壁上續寫“鐵人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千里大戈壁,刺骨寒風疾。

  從三十里井子到玉門昌馬黑崖子近百公里的廣袤戈壁上,矗立著一排排望不到邊的白色“巨人”,風車林立,葉片飛轉。在白色“巨人”下面,奮戰的是一個個“當代鐵人”,風塵僕僕,夜以繼日。

  “鐵人”又回來了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振聾發聵的口號在戈壁灘上回蕩,仿佛“鐵人王進喜”當年帶領的1205鑽井隊又回來了,出現在新能源建設的每一個項目區、每一個工地上。

  “建設西部新型能源基地,不光需要産業政策和規劃,還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老能源基地建設需要‘鐵人精神’,新能源基地建設更需要‘鐵人精神’。”酒泉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安平説。

  2007年,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獲准在酒泉市建設。國家産業政策的調整和當地豐富的風電和光熱資源,為酒泉市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讓“鐵人精神”再次發揚光大。

  “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戈壁灘上工作,沒有一種精神支撐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玉門市能源局副局長史玉寶説,“玉門因為有‘鐵人王進喜’的精神,才能一次次克服新能源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重重困難。”

  作為“鐵人”的故鄉,無論是在玉門還是在酒泉,提起王進喜,人們都非常熟悉。王進喜1923年出生,是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赤金鎮人。1960年前,王進喜在玉門油田工作,帶領1205鑽井隊創造了鑽井月進尺5009米和年進尺7.1萬米的全國紀錄。1960年後,王進喜到大慶油田工作,帶領全隊用5天零4小時就打完了第一口生産井,在石油會戰中成為典型。因患胃癌,王進喜1970年在北京病逝,終年47歲。

  傳承“鐵人精神”

  “作為一名石油工人,能在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參與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是我最大的榮幸。”這是中海油玉門昌馬風電公司負責人郭鷹向上級領導請纓赴昌馬風電場時説的一句話。

  2009年8月,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啟動,郭鷹和59名員工進駐中海油玉門昌馬風電場,創造了一個季度完成10萬千瓦風電裝機的“中海油速度”,續寫了新時代“鐵人精神”。

  隨著酒泉風電建設大幕的拉開,在新能源建設的各個領域,很快掀起了新時期能源工人學習“鐵人”、爭當“鐵人”的浪潮,一時間,“鐵人精神”和“酒泉速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張建虎是玉門市大唐玉門昌馬第一風電場的技術員,他告訴記者,夏天40多攝氏度、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但出去檢修從不耽誤。“這是我們的職責,‘鐵人’當年的工作條件比我們艱苦多了。”張建虎説。

  如今,在許許多多新“鐵人”的帶動下,“鐵人精神”在酒泉能源工人中得到了傳承,並影響到周邊許許多多的幹部群眾。

  “真學、真幹、真見效”

  為了把宣傳和弘揚“鐵人精神”進一步引向深入,酒泉市委、市政府把2010年定為“弘揚鐵人精神年”,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鼓動和工作實踐,達到了“真學、真幹、真見效”。

  王安平説,經過全市上下幾年的共同努力,“鐵人精神”已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學習實踐活動,成了推動當地發展的持久精神動力。

  據新華社蘭州1月8日電

熱詞:

  • 鐵人精神
  • 鐵人
  • 風電裝機
  • 1970年
  • 精神動力
  • 鐵人王進喜
  • 續寫
  • 精神支撐
  • 巨人
  • 風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