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中國人過上好日子而奮鬥”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隆冬時節,坐落在北京昌平山區的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基地裏,一片靜謐。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裡,幾代優秀的清華畢業生為了自主研發中國核反應堆技術已經埋頭苦幹了近30年。如今,這個團隊的新一代領軍人物是清華核研院院長兼總工程師張作義教授。

  1962年出生在廈門的張作義,中等身材,戴著眼鏡,有著學者的儒雅。他17歲考入清華熱能係,本科畢業後考入清華核能技術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王大中院士。27歲時博士畢業,留在清華核研院工作。1994年,他結束了在德國的研究工作,回到清華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之一。2001年,年僅39歲的他出任核研院院長,又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研究院院長。

  看似一帆風順的履歷背後,只有張作義和同事們才知道這些年來他們經歷的艱辛,這些付出只為了讓我國早日建成自主創新、安全運行的核電站。

  從1986年開始,國家“863”計劃支持發展高溫氣冷反應堆。清華核研院從跟蹤起步,自主研發並建成1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掌握了自主發展高溫氣冷實驗堆的技術基礎。此後,他們又在實驗堆的基礎上開展商業規模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科研與工程工作。這一項目在2006年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目前已完成核安全和環境影響審查。

  在幾代清華人的努力下,中國高溫氣冷堆技術歷經跟蹤、自主創新和跨越,已走到世界前列,具備條件正式開工建設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性的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

  清華核研院的院訓是“知難而進,眾志成城”,這也是張作義院長倡導的團隊精神。“核研院現在有一支約300人的科研團隊,按照現代重大戰略性科研項目的形式運作,就像一支科研野戰軍一樣,有司令部,有各種不同專業的師團,按照統一的號令開展協同攻關。”張作義説,“這支優秀的科研團隊早已存在,我們這代人很幸運地加入並繼承了這支團隊,受到教育並逐步成長起來。我本人就是在王大中等老師的教導下,從一個年少輕狂的普通清華學子,一點點成長為這個團隊精神的守護者。”

  與長時間枯燥的科研工作相比,面對重大選擇時的技術決策更加令人“糾結”。2006年,示範工程採用何種技術方案的難題擺在張作義和他的團隊面前。如果決策失誤,損失的不僅是幾十億元的投資,更嚴重的是可能使中國在高溫氣冷堆的技術研發方面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巨大的壓力讓張作義在幾個月裏茶飯不思,他反復衡量多個方案,認真細緻地做技術經濟評估,核實數據,出國考察……終於作出重大決定:在示範工程中採用傳統的蒸汽透平而不是更加先進的類似于燃氣輪機的氦氣透平;採用小的更加簡單的反應堆模塊技術,兩個模塊並一機,實現20萬千瓦的機組發電功率。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一個重大問題擺在世人面前:人類是否有能力安全利用複雜的核能?然而,就在4個月後,山東榮成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組織的福島事故後核安全大檢查。

  目前這一示範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超過90%的設備已經訂貨。張作義和同事們滿懷信心,他們將在不久的未來率先向世界奉獻一種不會熔化、安全可靠的反應堆。

  “13億中國人要過上小康生活,需要豐富的能源,同時也面臨保護環境、減少排放的嚴峻挑戰。我們要為中國人過上好日子,為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繼續奮鬥。”張作義説。

  (據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李江濤)

熱詞:

  • 張作義
  • 第四代核能系統
  • 1986年
  • 蒸汽透平
  • 模塊式高溫氣冷堆
  • 奮鬥
  • 核電站
  • 糾結
  • 863
  •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