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過多質疑慈善是添堵行為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新年剛過,曾被稱為中國現代慈善創新模型之一的“免費午餐”項目遭遇質疑,雖然“免費午餐”已經對此辟謠,但這件事情令筆者很想借此探討:在發展中國現代慈善事業中,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質疑“慈善”?

  用“質疑年”描述2011年的我國慈善事業,雖不全面,但也有些道理。對慈善活動保持質疑,使其過程更加透明和陽光,使善款得到更有效的應用,對大家是好事。但是,我們也必須預防質疑方式不當而對慈善事業造成破壞。

  世界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事實已反復證明:一國媒體如果對慈善採取“三輕一重”的監督原則,即“媒體不追問捐款者的原罪;不追問慈善組織的性質;不追問捐款者的動機;重在慈善程序公正與實際效果”,會有利於慈善事業健康成長。而在當下一些個人和組織對慈善的質疑恰恰是“三重一輕”,即“重在追問捐款人的原罪,以前是不是好人?錢臟不臟?重在追問捐款者的商業行為,是不是想借此發財?重在追問做慈善的動機,是不是想沽名釣譽,出了事誰負責?而輕在對於效果的觀察和評價。對“免費午餐”中孩子是否吃到了好飯菜,有人卻不甚熱心。

  做慈善,往往摻入捐贈者個人的故事、經歷、情感和選擇,也有一時的激情或衝動,正是這種豐富多彩的捐贈意向受社會和媒體鼓勵,才推動了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例如,有明星目睹災區場景後淚流滿面,當場表示要捐一百萬,可事後只捐了幾十萬,這在許多現代慈善事業發展較好的國家是能得到人們理解和寬容的,輿論也會重點表揚她已捐出的錢,而在我國媒體上則常會弄出“詐捐門”等等。再如陳光標做慈善的招數比較獨特,媒體本應多一些包容,可熱衷追尋其動機的媒體和輿論也不少。

  當下,一些慈善理念因“一塵不染”或“零成本”受到熱捧,如一概反對慈善與商業結合,反對慈善組織用一定比例善款養工作人員等,貌似高尚,其實折射出我們距現代慈善理念仍有不小距離。事實證明,慈善與商業有效結合是現代慈善的潮流;“零成本慈善”不僅做不到,最後也只會使慈善之路越走越窄。

  這幾天,筆者在網絡上發現,類似“我再也不捐了”的牢騷又有很多。這使筆者想起一位著名美國運動員的故事,他收到一位母親的信後,為她患白血病的女兒慷慨解囊,可實際上這女人騙了他,她的女兒並沒有患病,運動員得知真相後不僅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對人們説:“天下少了一位白血病患兒,你不高興嗎?”我們可能達不到他的境界,可對做慈善的人和事多一些包容和寬厚,不因過度“質疑”壞了自己順便做好事的心情,應該不難吧?

  目前,中國人到了重新學習做現代慈善的轉型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更需要對每一項慈善創新擊掌叫好,多鼓勵、多歌頌,形成包容和寬厚風氣。不當或過密的質疑不會為慈善事業添好,只會添亂和添堵,在如此疑雲密布的輿論環境中,誰還想或還敢做慈善?

熱詞:

  • 免費午餐
  • 慈善事業
  • KTDBW
  • 陳光標
  • 手機版
  • 運動員
  • DBWY
  • 聯通
  • 慈善活動
  • d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