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最美媽媽"擬自用20萬獎金引爭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23: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齊哈爾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人民網 為褒揚吳菊萍見義勇為的善舉,其所在公司獎勵給她20萬元。當有媒體詢問這筆錢作何使用時,吳菊萍説:“這筆錢我自己留著用。”此語一齣,輿論又起波瀾。

  這20萬元獎金,吳菊萍到底該不該留?

  其實,早在去年7月救下墜樓女童後不久,吳菊萍就已“曬”過自己所獲獎勵及捐贈金額的賬單,並表示將把獎金(包括公司獎勵的20萬元)留給自己的父母孩子,社會捐款則將轉捐給更有需要的人。

  發給個人的獎金如何使用本是私事,外人無權干涉,但時隔半年之後,此事仍引發人們如此關注,暴露出什麼?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觀點根深蒂固:好人就是聖人,應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種過於嚴苛、也過於完美的“好人觀”,與新形勢下的道德現實不相適應。

  吳菊萍將20萬元獎金留作自己使用,會影響到她在公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當她奮不顧身用雙臂去接墜樓女童時,難道她會預知有20萬元的獎金?無私奉獻是高尚的,更是難得的,我們的社會因好人的無私、利他而變得溫暖、美好。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並非是對好人的一種硬性要求。對好人來講,量力而行,從身邊做起,符合人的本性。我們不能因為吳菊萍做過感動公眾的好事而把她綁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苛求和比量,更何況農家出身的她,仍身背房貸,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掙錢養家。長期以來,“好人無好報”、“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個案,凸顯出現實生活中做好人、做好事的分外艱難。獎金的作用,就在於倡導。好人因助人而受獎,如能坦然受之,則對社會公眾,必然是一種有力的引導、有效的感召。

  “我就是想為家裏人提供好一點的生活。”80後的吳菊萍話語樸實。道德模範也是普通人,他們既有為社會增添溫暖的高尚一面,更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正常一面。我們在呼喚好人的同時,也應當尊重他們始自人性的正常訴求,不應以“高大全”的標準苛求好人,更不應將他們拔高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讓好人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尊重好人忠於自己意志的行善方式,這是我們應該樹立的“好人觀”。

  捐或不捐,捐多少,本就不是衡量好人的標準。在危難之間,能夠以良知和行動釋放道德力量;在平凡歲月,能夠以向善向上之心溫暖你我,這就是我們認同的“好人”。

熱詞:

  • 好人
  • 好人觀
  • 媽媽
  • 獎金
  • 高大全
  • 80後
  • 英雄形象
  • 房貸
  • 此語
  • 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