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以水帶田定四界 合同管理定權責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1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小明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機聲轟鳴,人聲鼎沸。隆冬時節的宜都田野,隨處可見挖塘清淤、整修溝渠的火熱場面。

  “這口70多年的老塘,終於有人修、有人管了!”昨日上午,洋津畈村77歲的村民曹輝先指著整修一新的吳家榜大塘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常在塘裏洗澡,後來因為沒人管,不但水越來越少,而且又臟又臭。

  村民小組長鄧永壽説,這口塘的經營管理權現在落到了60戶受益村民頭上,大家都成了主人,一齊投工投勞,整修後可蓄水5000立方米,灌田100多畝。

  至昨日,宜都市828個村民小組整治和新挖當家堰的工程全部啟動,40%的工程已完工。

  “農民參與塘堰整治的積極性,緣自我們以受益戶共有制為核心的小水利産權改革探索。”宜都市委書記莊光明説。

  調查顯示,宜都有1萬多處塘堰等小型水利設施,但農田灌溉率只有60%。近幾年,國家和省、市財政不斷加大投入,但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形成長效的建管機制?“田到戶,土生金;林定戶,樹定根。同樣的道理,塘到戶,人才能定心,水才能到田。”群眾的話語,讓市委、市政府找到了答案。

  黃蓮頭村最先“吃螃蟹”,3個月就將全村塘堰的權屬全部明確到戶,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120口塘堰煥然一新。市裏及時總結推廣,目前全市已完成九成小型水利設施的産權改革。

  産權改革是好事,也是難事。宜都用群眾認可的“五定”模式,化解了矛盾。“五定”是以水帶田定四界。村務公開定農戶。合同管理定權責。民主議事定投入。互助合作定發展。“改革出效益,變化顯而易見。”莊光明給記者算了幾筆帳:

  灌溉賬:全市1萬多口存量堰塘,整治後平均新增2000立方米蓄水,相當於新增200座1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每口堰塘有效灌溉40畝農田,全市有效灌溉面積將達到40萬畝,一下子就使農田灌溉率達到90%。

  投入賬:市時對每口堰塘補助1500元至2500元,帶動受益農戶對每口堰塘平均投入達到4000元左右,産生了1比3的“拉動效應”,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

  管理賬:農民直接承擔了1萬多處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的管理責任,改變了過去“使用個個有份,管護人人無責”的狀況,既強化了管理責任,又節省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益。

  目前,宜都已完成8000多處塘堰、水庫等水利設施的産權改革,政府為7萬多農戶頒發了産權證書,受益農田面積20多萬畝。

熱詞:

  • 塘堰
  • 帶田
  • 定根
  • 合同管理
  • 産權改革
  • 農戶
  • 拉動效應
  • 吃螃蟹
  • 小型水利
  • 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