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迷茫”來得更徹底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0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讀到《中國青年報》昨天刊登的大學生杜克海的來信,腦子裏馬上有兩個名字跳了出來。一個是32年前的“潘曉”,一個是蔣方舟。

  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刊登署名“潘曉”的來信,向公眾拋出了一個問題:“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杜克海則問:為什麼大學越讀越迷茫,我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提問的方式(通過媒體)和問題本身(人生困惑)都很相似。但是,杜克海的來信估計不會産生潘曉來信那樣的轟動效應。杜克海的迷茫,不像潘曉的迷茫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時代性,即被當時人們公認為是自己最緊迫的問題。

  杜克海的矛盾似乎在於:是被動順應社會主流的評價體系,積極地考研、考證,為將來就業準備好一大堆敲門磚,還是忠實于自己內心的召喚,做自己喜歡做,做了感到充實的事情?其實這兩件事情並非絕對地水火不容,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也並非難事,難道杜克海那麼一根筋嗎?既然杜克海所敬重的老師告訴他,“我覺得你更適合做實事”,而且對杜克海有“醍醐灌頂”的效果,那麼這位老師也能告訴他如何平衡個性追求與社會評價。把這樣一個更接近操作性的問題,用“潘曉方式”拋給全社會,似乎有點用力過猛。當然,在操作性層面之外,杜克海的來信,也透露了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學教育過於工具化,實利化,與就業需求貼得太緊、太近,對學生的精神成長關注不夠,沒有給予學生個性發展以足夠的空間。但是,這些問題已經被無數次直言不諱地討論過,似乎沒有必要用這麼拐彎抹角、隔山打牛的方式來提出。

  杜克海已讀大三,蔣方舟不是大三就是大四,杜克海出生農家,蔣方舟也是普通家庭出身。蔣方舟也寫過一封信,《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我曾經旁觀過學校的幹部們做事,與教育和世俗標準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過交道,他們毫無障礙地接受學校給予的一切價值觀,自詡主流,一百年不動搖、一百年不懷疑;他們青出於藍地運用官場技巧與規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有時,我看著他們滔滔不絕地在課堂、在會場説些“主流價值觀”的話,心想:“他們真相信這些,真可怕。”過了一會兒,又打了個寒戰:“他們其實並不相信這些,那就更可怕了。”天真與成熟、愚昧與清醒、單純與複雜、糊塗與揣著明白裝糊塗,我無法分辨他們是哪一種,也無法分辨哪種更可怕。

  蔣方舟的迷茫似乎比杜克海的迷茫更大、更深遠,因此也容易令人産生幻滅感、虛無感;但是,蔣方舟似乎從這迷茫中獲得了某種力量,大迷茫變成了大清醒(欲具體了解可去她的博客)。蔣方舟有一段話好像就是為杜克海準備的:沒有什麼“形勢永遠比人強”,因為所有的墻壁,其實都是門。如果有一千個人中,有一百個人,有自己與大環境格格不入的內心世界。一百個人中,有十個人有離開這個跑道,忠於內心的勇氣。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獲得了成功。那麼未來的社會,也許會大不一樣吧。

  杜克海則在信中寫道:“老師,我有點害怕。我不知道該不該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堅持下去,不知道堅持了以後會怎樣,不知道不堅持又會怎樣,不知道怎樣堅持,不知道堅持意味著什麼。”從這些文字看,杜克海還沒有脫離精神斷乳期。而蔣方舟早就自己找奶吃了。

熱詞:

  • 杜克海
  • 1980年
  • 蔣方舟
  • 潘曉
  • 學生個性
  • 主流價值觀
  • 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
  • 中國青年
  • 老師
  •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