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西漢前期半兩錢(組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2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漢初榆莢錢

  鑒賞講堂之中國古貨幣 7

  高崇文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周秦漢考古、楚文化、考古學禮制文化、古代喪葬制度、古代青銅器、古代貨幣等。

  西漢前期的貨幣,是指漢初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五銖錢之前的貨幣,這時期曾鑄造過以下幾種錢:

  1.半兩錢。漢武帝元狩五年之前主要流行半兩錢。錢銘為“半兩”二字,實則重量、大小不一。先後也經過幾次變更。

  (1)漢初榆莢錢。漢初經濟衰竭,貨幣貶值,貨幣鑄的很小,故稱榆莢錢。《漢書 食貨志》記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這説明漢初流通的是莢錢,並且讓民自由鑄造,不加限制。文獻中沒講錢文是什麼,《史記 平準書》集解引《古今注》雲:“榆莢錢重三銖”,三銖合今1.9克左右,這大概是法定重量,實際情況也不會這樣標準。

  從考古發現看,漢初一種標有“半兩”二字、個體特小、重量很輕的小錢應是榆莢錢。直徑一般為1.6厘米~1.8厘米,最小的只有0.6厘米,最大的有2.36厘米的,但孔徑也特別大,在1厘米以上。最重的為1.8克~1.9克左右,約合漢制三銖;最輕的僅有0.3克,只相當半銖。錢文為“半兩”二字,字跡不十分清楚;有的無“半兩”二字,而是畫了幾道橫文,意思是表明有字;有的半兩的“兩”字二人字簡化成一橫;還有的“半兩”二字的位置左右顛倒,稱為“傳形”。

  這種錢在西安、南陽、成都、涪陵等地都有出土,山東章丘、博興出土有莢錢石范,有的一石范上刻錢模多達324枚。榆莢錢往往與大半兩錢(大概是秦代的半兩錢)同出,説明當時大小錢通用。這種榆莢錢在漢初持續了二十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86年)。 (待續)

熱詞:

  • 半兩
  • 半兩錢
  • 西漢前期
  • 漢初
  • 史記
  • 平準書
  • 漢書
  • 食貨志
  • 公元前
  • 古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