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傳統農作方式或利於拯救瀕危物種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12: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傳統的農作方式對於發展中世界保護包括大鴇、鶴、朱鷺、禿鷹等等禽類在內的大量瀕危物種具有關鍵意義。

  該研究認為,放養牲畜以及諸如設置灌木籬笆等農耕習俗都有助於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以利於禽鳥尋找食物來源、隱蔽的棲息地以安穩地喂養後代。

  “但是工業化的農場耕作方式卻消滅了這樣的棲息環境,上述禽鳥物種幾近滅絕。”該研究項目領導人休●賴特(Hugh Wright)介紹説。賴特是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他負責的這項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了2011年12月的《自然保護通訊》上。

  賴特説:“如果不對工業化的農場式耕作方式加以控制,這些物種幾乎無望繼續生存下去。”

  通過重建或者模倣傳統的農作技術,歐洲的某些地方已經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歐洲通過恢復人類傳統的農作模式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這可以成為發展中世界借鑒的一個範例。

  賴特認為:“對於發展中世界來説,那裏的自然保護工作主要集中于原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方面,而對農業耕作方式的潛在利益卻關注很少。”

  研究共關注了發展中國家的29個因傳統農作方式消失而受到威脅的鳥類物種。不過賴特介紹説,如果考慮到鳥類之外的其它物種,這個數量顯然會高得多。從歐洲的例子來看,恢復傳統農作方式已經惠及爬行類動物、兩棲類動物、蝴蝶甚至植物。

  他還説,另一方面,其實農民也可以從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當中獲益很多。因為這不僅能夠證明傳統農作方式的正當性,甚至還可以保護農民,以免大型農牧企業將農民們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而且,政府還可以通過給予農民經濟補助,鼓勵他們將這種有益的實踐堅持下去,從而確保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並行不悖。

  英國利茲大學的種群生態學教授蒂姆●本頓(Tim Benton)也認可傳統農作方式是一種有價值的自然保護手段,不過同時他也認為,僅僅為了保護很少種類的物種而採用某些耕作技術,這對於農民來説可能存在不利因素。

  他説:“使用低強度的農作技術去代替工業化的技術,這往往會將民計生息置於自然保護的對立面,而且會給某個地區的發展套上枷鎖。”與之相反,他認為“土地集約化利用”能給更多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而且也更利於糧食作物的生産,也即對某些農田進行高強度耕作,而其它的土地則主要用於自然保護。

  他補充説,也許沒有哪種保護策略是完美的,但是採取“中道”,將土地集約化利用與傳統農作方式結合起來以適應某個地區的環境條件,這可能才是最佳的自然保護戰略。

  賴特也贊成混合的農作方式才能最大化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他説:“在某個地區實施某種自然保護戰略之前,我們需要評估現在存在哪些物種,如何保護它們才是可行的,其成本多少,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等等。”(常旭旻)

熱詞:

  • 農作方式
  • 賴特
  • 瀕危物種
  • 鳥類物種
  • 農業耕作方式
  • 生物多樣性
  • 傳統
  • 棲息地
  • 自然保護通訊
  • 大鴇
  • 搜索更多農作方式 賴特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