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七部當代作品集結上演 展示交響音樂中國化新成果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1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和毅莊誠──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昨晚在上海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匯集許舒亞、徐孟東、周湘林等7位作曲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創作的7部交響音樂代表作,體現了民族文化與交響觀念或對位或融合、或發展或昇華的共同追求。

  從中國第一部管弦樂作品《懷舊》(1929,黃自)、《森吉德瑪》(1945,賀綠汀),到《梁祝》(1959,何佔豪、陳鋼)、《長征》(1961,丁善德)、《紅旗頌》(1965,呂其明),以及《烏江恨》(1986,楊立青)、《夕陽、水晶》(1992,許舒亞)……80多年來,上音人在“交響音樂中國化”的道路上,篳路藍縷,不斷開拓創新,誕生了大批時代特徵與中國風格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在昨晚的音樂會上,7部作品交相輝映。許舒亞的交響音詩《韻》(2007)的核心音調抽象自江南民間音樂《紫竹調》,從銅管聲部特徵音調的暗示與固定中心音的建立,到交響樂隊的多重線條、打擊樂強烈的節奏,與兩位女高音遼遠的演唱呼應、對位,形成此起彼伏的音效與意境。徐孟東為大提琴與樂隊而作的《遠籟》(1994),風格古樸、意蘊深遠;以古琴名曲《廣陵散》的兩個樂匯作為核心動機,在全曲八個段落中不斷變化,既使音樂在充滿散淡舒展之美的自由揮灑中維繫著結構的內在統一,又體現了中國古典藝術講究線條美的創作思維。周湘林為“打溜子”和交響樂隊而作的《打家業》(2011),織體形態取“打溜子”之精髓──“對答”:圓號與長號、木管組與弦樂組、“打溜子”與管弦樂之間,形成多變的節奏對位,熠熠生輝。楊立青為二胡和交響樂隊而作的《引子、吟腔與快板》(1998)以嗩吶獨奏曲《一枝花》為基礎素材,運用傳統戲曲音樂結構和現代複合節奏等手法,通過獨奏二胡聲部與交響樂隊的相互對比,形成宏大的氣勢與生動的情趣。其餘作品也各具特色,時代氣息濃烈。

  據悉,這場由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與上海音樂學院共同主辦、上海歌劇院承辦的音樂會還將於1月10日揮師北上,獻演于北京音樂廳。 邢曉芳

熱詞:

  • 打溜子
  • 交響音樂
  • 複合節奏
  • 音樂會
  • 作品專場
  • 交響樂隊
  • 織體
  • 對答
  • 紫竹調
  • 長征
  • 搜索更多打溜子 交響音樂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