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産──鄂倫春族口弦琴(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0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鄂倫春族口弦琴由黑河市愛輝區文物管理所申報。口弦琴鄂倫春語叫“明努卡”(或“天恩共”),意為“鐵的聲音”。“明努卡”多為鐵制(也有銅制),長約12─15厘米,手持部分為圓環形,連接兩根“梢形”鐵條,中間夾一條薄鋼片。演奏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並把琴身虛含口中,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撥動小柄,小柄牽動簧片振動而發音。其代表曲目有《白樺樹》、《勇敢的鄂倫春人》、《別看我這樣》等。“口弦琴”是鄂倫春人遊獵生活中的娛樂工具之一,為研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

歷史淵源

  口弦琴,鄂倫春語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為鐵的聲音)。起源於何時,並無資料記載。中國鄂溫克、達斡爾族以及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北歐拉普人,日本北海道愛依努人也均有此類娛樂器,口弦琴多是狩獵民族普遍使用,且較為久遠的“樂器”。

  演奏方法

  鄂倫春“明努卡”多為鐵制(也有用銅制)長約12─15厘米,手持部分為圓環形,聯接兩根“梢形”鐵條,中間夾一條薄鋼片,鋼片一端纏一點棉花或鑲柳木柄,以便於用手來彈撥。演奏方法是用左手持琴,把琴橫放于唇內前上下牙齒的中間,右手彈撥。聲音靠口腔、唇的開闔,呼吸強弱來配合調節音量和音色。男人多用食指的第一、二關節中間彈打,力度大,甚至身體也隨節拍擺動,表現出一派男子漢的風度,音色也較為渾厚洪亮。女人則用指尖輕輕彈撥,聲音也較為柔弱。[1]

  相關風俗

  鄂倫春族口弦琴作為自娛工具,多在閒暇時或狩獵的間隙彈打取樂。單調的生活也使鄂倫春人對口弦琴的演奏,賦予了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常常用來表達演奏者的心態,如:青年女子或失去丈夫的婦女,常在彈撥口弦琴中表現自己孤獨的心情,口弦琴音色委婉哀怨,如泣如訴,讓人聽了十分動情。男獵手打到獵物後彈撥的口弦琴,音色較為活潑有力,表現出他們的喜悅心情。有時他們還用口弦琴模倣鳥或其它動物的叫聲,還風趣地配合一些手勢、動作和表情,更加生動形象。此時也是最能體現鄂倫春人特有的幽默、詼諧天性的時候,誰看了、聽了都會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而捧腹大笑不已。此外,鄂倫春人常用口弦琴來表達男女青年之間的感情信息,男青年獵手常用彈口弦琴對有好感的姑娘表示愛意,如果有某男青年獵手把口弦琴捎給哪位姑娘,則意味著求愛和約會。

  傳承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劉春曉2003年8月份曾經對鄂倫春族居住的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鄂倫春鄉進行了考察。發現,口弦琴是鄂倫春族的傳統樂器,但這種古老的樂器在新生鄂倫春鄉只剩下一隻了,會演奏的人也不多了。用樺樹皮製作生活用品是北方狩獵民族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被稱為“樺樹皮文化”。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會製作樺樹皮用品的人越來越少了。鄂倫春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所以鄂倫春語言的保留和繼承非常困難。

  2003年初,文化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標誌著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熱詞:

  • 口弦琴
  • 鄂倫春族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明努卡
  • 樂器
  • 彈撥
  • 白樺樹
  • 音色
  • 樺樹皮
  • 鄂倫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