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牧科技工作者:"牦牛之母"28年的堅守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0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的主導畜種,是藏民族的基本生産生活資料。但牦牛科學研究滯後、科學技術普及率低、産業發展緩慢,是多年以來一直困擾當地農牧民的一大難題。為推動牦牛産區科學養畜、牧民群眾的致富和發展,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研究員閻萍,在青藏高原足足堅守了28個年頭,這期間,她始終堅持牦牛科研,從牦牛育種、養殖、技術推廣到細胞工程、分子育種,圍繞提高牦牛生産性能、改善藏族群眾生活條件展開工作。在青海的大通牛場,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尊敬地稱她為“牦牛之母”。

  為提升牦牛生産性能,促進藏區經濟發展、提升牧民生活水平。閻萍的足跡遍佈大藏區的牦牛飼養區,從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青海高寒區到西藏那曲牦牛合作社;從川西北若爾蓋草原到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牦牛生産區。過去交通不發達,騎馬和步行是常有的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為了測繪有關牦牛的一組數據,閻萍常常跟著老師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

  提到牧區的百姓,閻萍的感受是“很多人都認識我,去藏區就像走親戚”。別人看著她辛苦,她自己卻早已習慣。當科研隨行人員讚嘆藏區環境的優美時,她同時提醒:“你還沒看到風雪交加的時候,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是殘酷的!”目前,閻萍負責的研究團隊共12人,其中10人是博士,平均年齡不到40歲。她所在的甘肅省牦牛繁育工程重點實驗室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特色重點學科。

  談及自己的工作,閻萍最大的感悟就是堅持。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堅持從未中斷,家人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給了她十足的動力和底氣。上世紀90年代末,她也曾有過困惑:“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其他人都有成績,而自己工作十幾年都‘一事無成’,有時也很懊悔。”2000年的時候,周圍的人陸陸續續地離開,“孔雀東南飛”的有,調離工作的也有,面對這種情況,閻萍説:“這事有得有失,他們生活、環境上會有提高,而我可能工作上收穫會更多一點。”

  2009年,由閻萍主持和承擔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和“天祝白牦牛種質資源保護與産品技術開發利用”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青藏高原牦牛兩種繁育及改良技術”獲2008-2010年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這些應用性研究項目和成果,在學術上和實踐生産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推廣價值,對我國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有著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藏族牧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於研究工作,她説國家已經加大了畜牧業方面的投入,項目資金都充足,相關政策也很好。“這份工作我們會繼續做下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閻萍表示,她和她的研究團隊將繼續致力於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牧區的生態保護、生産提升和牧民生活的改善。(宋喜群 李遠廣 令葉瑩)

熱詞:

  • 科技工作者
  • 青藏高原
  • 孔雀東南飛
  • 藏區
  • 研究團隊
  • 繁育
  • 獸藥
  • 生産性能
  • 高寒牧區
  • 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