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閻萍 傾情牦牛(優秀基層農牧業科技工作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7日 16: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她,不懂藏語,足跡卻遍佈大藏區的牦牛飼養區。

  她,身材嬌小,卻和身形龐大的牦牛親如一家。

  她就是閻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生導師,一個把牦牛繁育作為自己畢生事業的人,一個被藏區牧民稱為“牦牛之母”的人。

  堅守高原,成就三代人夢想

  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閻萍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一進所她就被分到了牦牛課題組,成為組裏的第一位女性,而且直到現在仍是組裏唯一的女性。

  閻萍第一次見到牦牛是在青海大通種牛場。上世紀80年代的大通種牛場,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照明只能用蠟燭。可是為了新品種的培育,閻萍一去就要一個人呆上半年多。每天她和牛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抓綁牦牛,測量牦牛的生産性能,馴化抓來的野牦牛。牦牛的野性大,牛圈裏又臟又臭,可是閻萍卻從未嫌棄過。

  就是這種堅守,使得幾代科學家的夢想在閻萍這裡實現了。2005年,擁有1/2野牦牛基因的肉用型大通牦牛通過審定,獲得了國家級新品種證書。現在,大通牦牛已經遍佈全國各大藏區的牧場,每年改良家牦牛約20萬頭,覆蓋率達我國牦牛産區的75%。

  紮根基層,把論文做在牧民家裏

  28年,閻萍已經從剛進研究所時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長為國內牦牛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如今,她還是幾乎每個月都要到牛場和牧民家裏,有的時候一個月就要去兩三次,一呆就是好幾天。

  除了培育新品種,閻萍還利用下基層的機會向牧民們普及科學生産方面的知識,給牧民們講種牛置換的好處,講過度放牧的危害。

  為了讓牧民群眾了解和接受新技術,閻萍和團隊會在牧民中找一些示範戶,把種牛、鹽磚這些能促進生産的研究成果送給他們用,讓周圍的群眾看到效果。看到別人家的牛毛色好、長得壯,牧民們就會主動和她説:“你這個東西就是好,讓我也用一用吧。”藏區群眾用並不流利的漢語提出的發自內心的要求是對閻萍工作最大的肯定。

  耕耘不輟,打造一流的牦牛研究團隊

  牦牛研究佔據了閻萍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直到現在,她每年2/3的時間都在出差。

  問她有沒有想過離開蘭州,離開高原和艱苦的牦牛研究,閻萍坦言,誘惑確實很多,也的確想過要離開,但還是留下了。“因為捨不得。走了就不能研究牦牛了。而且我走了,沒有學科&&人了,這個團隊就散了。幾代人的心血在我這裡能開花結果,對我的前輩也是個交代。”閻萍説。

  閻萍成功將人工授精技術、精液冷凍技術等應用於牦牛生産實踐。現在,她的團隊在傳統育種研究的基礎上又引入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她説:“傳統的育種方法不能丟,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要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要讓我的團隊在牦牛研究上始終走在國際前列。”

熱詞:

  • 閻萍
  • 肉用型
  • 農牧業科技
  • 一個
  • 新品種
  • 牧民
  • 藏區
  • 農業科學院
  • 牛場
  • 示範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