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國內雲計算産業在2011年的發展令人欣慰。這一年,我們看到了各地不斷涌現的雲産業基地,騰訊、盛大等互聯網公司推出的“雲服務”,以及電信運營商雲化IDC的搭建項目。儘管有關私有雲的成本節約貢獻、公有雲的商業盈利模式的爭論還在繼續,但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國內雲計算將繼續趁着政策扶植的“東風”,加快其案例在各地落地的腳步。
運營商作為雲計算的積極推動者,在2012年也將加快其內外部的試點進程,一方面通過構建IT“資源池”,運營商的IDC機房中嘗試私有雲的搭建和使用;另一方面,一些地區的運營商也逐漸採用雲計算與政企業務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公有雲的商業模式。
更多私有雲落地BOSS系統
私有雲作為雲計算的“先頭軍”在2011年的國內市場已經獲得認可,由於私有雲秉承着“節能、低耗”的建設目標,整個軟硬體的搭建過程也相對簡單和獨立,因此成為許多企業嘗試雲計算的“第一步”。運營商對此也是經驗頗多。
天津移動網管中心李榮盛告訴記者,在過去一年中,移動集團公司提出了雲化BOSS系統的設想,而各地移動分公司的運營支撐部門也在不斷嘗試雲計算、虛擬化等新技術的採用,比如網管系統在主機層面的“虛擬化”實施目前已經成為各地移動網管支撐領域的一個普遍現狀。在2012年,網管系統還將加強其後臺系統“存儲資源池”和“平台資源池”的搭建工作。
不過,這看似簡單的私有雲其實在實施中也還存在不少的技術難題。比如目前運營商普遍採用的數據庫“一體機”等高集成化設備就是構建私有雲的絆腳石,運營商需要在後期着力解決目前服務器、存儲以及平臺軟體的綁定現狀,將之打散再結合虛擬化技術,重新實現資源的合理化分配。
公有雲“小步緩行”
公有雲在2011年並未實現規模化發展,其實踐案例也是鳳毛麟角,這其中除了技術問題,其運營模式也是服務提供商考量的主要因素。畢竟在現階段的國內市場中,公有雲的出現還是“新鮮事物”,並無過往案例和經驗可以參考。不過,一些地方運營商還是在2011年做了有益嘗試,比如上海電信推出“雲存儲”服務、貴州移動面向政府、醫療、旅游等領域推出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公共類服務。
可以看出,覆蓋全國的無線、有線網絡是運營商開展公共服務的堅實基礎,為了保證利潤率,與政府、社會機構聯合推出公共服務將是運營商嘗試公有雲的優先選擇,而這也將成為其他運營商在2012年推廣“公有雲”服務的有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