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揭秘國民黨炮兵:抗戰前用兩千萬元裝備一個團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2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展開了一系列國防建設。1934年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準備籌建新式重榴炮部隊。國外幾家軍工企業紛紛前來報價,國民政府最後決定把這批重榴炮交由萊茵金屬廠承制。

  1934年春,德國國防部批准萊茵金屬廠向中國出售24門15公分重榴炮,口徑為150毫米,炮管身長32倍(口徑),所以全稱是“32倍15公分重榴彈炮”,簡稱“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備有榴彈和穿甲彈兩種炮彈,彈重42公斤。當時是以日本作為假想敵人而計劃的。全炮重量約6噸多,用汽車牽引,炮手都坐在牽引車上。指揮官以及其餘隨炮人員都分別乘坐不同種類的專用汽車,構成了一支全部機械化的部隊。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械化重炮,當時在國際上也是屬於第一流水平的武器,每炮配有一千發炮彈。全套價格折合中國法幣87萬元,總價高達2088萬元。國民政府當年向德國訂購了總價值3507萬元的軍火,這批重榴炮的金額約佔60%。

  當初簽訂合同時,中方還提了一個條件,組織技術人員到德國駐廠監造並驗收。從表面上看,此舉是為監督“32倍15榴”的質量,以防止偷工減料,更深層的出發點則是想借此良機從中學習造炮技術。驗收人員由兵工署組織選派,設計處處長江杓擔任團長。團員有兵工署技術司炮兵課技正陸君和、技士沈莘耕、技佐張家驥,設計處技佐王國章、段士珍、施正楷,金陵兵工廠藥廠廠長熊夢莘、藥廠技術員王銓,鞏縣兵工廠炮彈廠主任李式白、引信廠主任周佑庭等11人組成。驗收團人員均係兵工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能熟練德語,甚至通曉多國語言,技術含量是相當高的。這幾位專家不負眾望,既為中國拿到了毫無瑕疵的産品,又學到了技術,為抗戰期間的火炮生産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6年夏秋之交,24門“32倍15榴”正式到貨,機械化重炮團成立。全團總計兩千余人,擁有載重汽車、觀測車、彈藥車、吉普車、三輪摩托車、兩輪摩托車等各類車輛480輛之多,是名副其實的機械化部隊。12月,重炮團改編為炮兵第十團。

  炮兵部隊在臺兒莊戰役、封鎖長江、保衛武漢、衡陽、桂林等戰役中均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還隨遠征軍揚威異域,狠狠打擊了侵略者。

  在抗戰時期,大批兵工廠遷渝,使重慶不僅成為大後方的兵工基地,也成為中國火炮的生産基地。在內遷重慶的13家大型兵工廠中,炮廠員工約1.5萬人,生産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擊炮和37戰防炮、75步榴炮、100榴彈炮等,重點廠家包括兵工署第10工廠(兵工署炮兵技術處、江陵機器廠),第21工廠(長安機器廠)和第50工廠(望江機器廠),3家工廠8年共生産火炮1.5萬門,炮彈598萬顆。抗戰期間,我國自行研製生産的火炮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開始嶄露頭角。我軍將這些炮放置岳麓山上,加上炮十團的榴彈炮,給予日軍以毀滅性打擊。會戰共消滅日軍5萬餘人,這是自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強烈的國際反響,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貢獻。今天,作為歷史的見證,在北京軍事博物館東兵器館和遼沈戰役紀念館還收藏有屢立戰功的萊茵150火炮。

  (來源:人民政協報)

熱詞:

  • 火炮
  • 彈重
  • 張家驥
  • 榴彈炮
  • 32倍15榴
  • 國民政府
  • 國民黨
  • 駐廠監造
  • 九一八
  • 最大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