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在不可移動文物消失的背後:保護和改造難並駕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21: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國家文物局不久前公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數據中,筆者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消失。而根據“三普”辦副主任劉小和的解釋,4.4萬處文物消失的原因,除了部分因為居民的自行拆改而造成文物價值喪失的情況外,因為經濟建設與文物遺産保護産生摩擦而拆除的,在登記消失的文物中所佔比例不小。

  不難想象,正是由於不少城市將發展模式簡化為單一的土地財政,過於簡單地處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平衡問題,才導致了文物被拆除。這令筆者想起另外一條新聞。據媒體報道,武漢市大約有5000個工程在施工,而武漢市長也被市民戲稱為“滿城挖”。當記者就網絡上流傳的武漢市長滿城挖一事採訪武漢市長阮成發時,阮成發稱目前武漢正值大建設時期,滿城挖是必要的環節,即使背負“滿城挖”的罵名也要將城市建設搞下去。

  在滿城大挖大建的急風暴雨式的政策下,那些登記在冊文物的消失似乎在所難免。一直以來,文物和規劃專家們都在呼籲:城市歷史文化街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對歷史街區的維護應該是持續的、漸進的。城市新區的開發,可以進行大規模建設,但歷史文化名城內的老城區,修復和改善都必須更加謹慎、細緻。

  但對於城市決策者而言,大挖大建更容易看出城市面貌的改變,更容易看出政績;持續、漸進的修復卻是前人摘樹、後人乘涼,近乎于吃力不討好了。這也難怪不少城市決策者選擇前者而放棄後者,不管民間和學界怎麼呼籲,拆遷還是不斷。

  近年來,還有一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是,很多城市熱衷於“改造”歷史街區,把真的歷史街區和文物拆掉,驅逐原住民,然後勞命傷財也在原地建起一個四不像的假古董,進行商業開發。僥倖成功的假古董們搖身一變成了高檔會所和富人區,但街區歷史從此消失;更多的假古董們由於商業開發不給力,最終變得空無一人,造成政府、市民、城市、開發商四敗俱傷的悲劇。

  於是,有媒體人提議,應該為那些消失的文物建一個博物館,告訴後人它們消失的原因。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的文物,有個博物館可以安放它們的牌匾碎瓦,終究不失為對城市歷史的記憶。可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説:“看北京宣南博物館,看到的簡直就是一部宣南拆遷史。”因為宣南被拆掉的衚同、房子、廟宇的碎片就被搶救性地保存在那裏。難道未來我們的城市記憶只能到博物館裏去追尋了?!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經説過:“執政者總是想建造一座屬於他那個時代的建築,有哲人説,當政者最熱衷的就是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痕跡。以杭州為例,我們建了那麼多標誌性建築,市民認可的、唯一的標誌性建築,還是300年前的保俶塔。空間是有感染力的,不在於大,在於和諧,在於故事,在於文化。”

  請城市決策者們多為市民保留一些和諧、故事和文化,這樣也用不著委屈得背負“滿城挖”的罵名了。

熱詞:

  • 改造
  • 保俶塔
  • 劉小和
  • 移動
  • 文物價值
  • 文物保護
  • 文物普查
  • 滿城挖
  • 歷史街區
  • 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