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兩位台灣科研人員的南極別樣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8: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極真冷!”站在南極長城站的土地上,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何宣慶和台灣中山大學博士生張佑嘉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寒冷。作為第28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他們在長城站執行一項名為“南極生態圈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于食物鏈內之積蓄”的科考項目。

  據了解,這是台灣科研人員第三次參加大陸南極科考。在此前的科考中,台灣科研人員在研究南極的有機物污染狀況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發現企鵝等南極生物體內的有機污染物含量高於一般家禽家畜。何宣慶和張佑嘉此行的任務是通過現場觀察確定一條相對完整的食物鏈並採集食物鏈中的生物樣本,研究有機污染物是如何在生物體內層層累積的。

  自2011年12月13日抵達長城站以來,只要天氣條件允許,何宣慶和張佑嘉都會到站區附近採集樣品。為了組成一條相對完整的食物鏈,他們先採集了牛首南極魚等魚類樣本,從中發現甲殼類等魚類食物,並且有針對性地採集紅藻、褐藻、笠螺等位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樣本。對於企鵝、海鳥及海豹等位於食物鏈高端的生物,他們則通過採集殘骸及糞便,分析其體內殘余的有機污染物,了解積蓄情況。

  “人們總認為南極是遠離人類活動干擾的‘凈土’,實際上,通過洋流和大氣的循環,南極地區難免受到地球其他區域的影響。”何宣慶説,南極生物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很可能來自人類使用的有機氯農藥、塑料焚燒産生的污染物等。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蓄積機制,不僅是為了解這一過程對南極生物的影響,也是為全球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在開展這一科考項目的同時,何慶宣和張佑嘉還對南極生物多樣性展開相關調查,因此兩人經常要把雙手浸入冷得刺骨的海水中採集生物樣本。“真的特別冷,不到萬不得已,真不想‘出手’。”張佑嘉笑著説。

  由於是第一次到南極,兩人都非常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工作之餘,還用攝像機記錄下在南極的生活。“這是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生活方式。”何宣慶説,到了南極,他真切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記者黃小希)

熱詞:

  • 科研人員
  • 人類活動干擾
  • 南極地區
  • 南極科考
  • 南極長城站
  • 體內
  • 食物鏈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 有機物污染
  • 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