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1985-2010中國當代藝術展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世紀90年代,一批嶄露頭角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了在海外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化遊牧”生涯。

  進入21世紀,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與互聯網等虛擬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年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成長與創作帶來了一個更具有通約性的文化背景。同時,過於強調差異性的文化符號的挪用與氾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使得藝術家在創作中開始反思一種針對具體文化背景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異化”所蘊含的後殖民主義的危機。於是,過度的“中國式敘事”在引發審美疲勞的同時開始逐漸為一種更開放的敘事方式與文化視角所取代。

  為此,上海美術館舉辦“1985-2010中國當代藝術展”。展覽第一部分:自省 /重構──20世紀80年代,一批中青年藝術家更多地使用當代藝術的方法把中國元素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在借鑒一種中國式的表現語言的同時,往往蘊含著自省的文化立場。我們可以把這一時期的特質歸納為某種意義上的對中國性的現代主義反思。第二部分: 觀念 /強化──20世紀 90年代的藝術創作,更多地表現為以一種熟練的觀念藝術的表現手法與綜合性的藝術語言來強調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質的當代表述。這種表述更多是觀念性的,強調文化比較中的差異性,強調中國身份與中國視角。明顯的文化符號和身份認同是這一類作品的共同特點。第三部分: 自我 /解構──進入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更多地立足於當下本土的文化情境,而不再刻意強調觀念化的文化差異。這一類型的作品第一感覺中國意味有所減弱,材料選用與作品形態上不再具有一目了然的 “東方性”,但是在作品氣質上卻越來越顯示出中國本土的文化特質與更為積極的“中國視覺”創造。

  (張泓)

熱詞:

  • 藝術展
  • 自我異化
  • 中國當代藝術
  • 觀念藝術
  • 藝術家
  • 作品
  • 中國本土
  • 文化符號
  • 藝術創作
  • 上海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