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快馬加鞭未下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4: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去年秋天以來,沉寂多年的巴楚縣城南路市場前的一片空地熱鬧起來了。

  最先進場的是一台大馬力推土機。幾天工夫,原來還是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50多畝土地,已被平整一新,縣土地部門隨後在地塊四週打上了邊界定位樁 (俗稱規劃落地放線)。接著進場的是建築工程隊。他們按圖紙在建設地塊修建基礎的地方灑上了石灰粉線,當地的維族、漢族農民工在畫上石灰粉線的地方用鐵鍬、砍土鏝等簡單工具開始開挖建築基礎坑。

  老宋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每天要到工地上去檢查工程進度和質量。他每天去,一開始心裏急得不得了:在工地上幹活的只有六七個工人,這樣子要幹到猴年馬月才能完工?建築公司的老總也坐不住:現在的巴楚縣,上海的援疆建設項目遍地開花,從縣城到偏遠鄉鎮都有。有一陣又碰上了拾棉花的季節,到處都喊缺人,工地與棉田也在搶人。每天花150元請一個挖地基的小工,工錢一天一結,人家還不願意來,説是家裏的棉花請內地人來摘,也要付150多元錢一天,算算還不如自己摘。眼看著工程進度已經脫節,老宋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動員他手下的職工來工地做“小工”。就這樣,單位上下50多號人,曬黑了臉,手磨出了泡,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硬是在這片又厚又硬的鹽鹼地上挖出了600多米長的基礎坑,700多個基礎直徑80厘米、深100厘米的水泥澆築柱,平整好了建築物內的8000多平方米的場地。

  最後進場的,是現代農業智慧溫室的安裝工人。他們從萬里之外的上海,乘了10多個小時飛機,又坐了4個多小時汽車才來到巴楚。隨同他們一起到的,是10多輛大卡車。這些大卡車裝的是在上海加工好的溫室鋼結構、玻璃等材料和設備,路上走了5天多。

  這一群上海技術工人,有12個,帶隊隊長姓林。每天,身著湖綠色繡有“孫橋農業”標誌的衣褲、帶著白色安全帽的一個個身影活躍在工地上,從清晨直到黃昏。他們對工程質量總是一絲不茍,每一個鋼構件的安裝位置和角度很到位;他們對環境保護總是循規蹈矩,材料堆場有圍欄,碎玻璃等廢棄物有專門存放場並妥善處理;他們抓工程進度環環緊扣,為使工程能如期完工,雖然工地離縣城不到4公里遠,但他們還是在工地邊租了幾間民房,為的是把路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工程上。

  老宋,也一如既往地每天來工地轉轉。他已不再擔心工程的質量與進度,而是關心這些遠道而來的上海朋友的生活。這群上海工人正在建設的,是巴楚歷史上的第一座現代農業智慧溫室。這個現代農業設施項目,包括一座智慧溫室和200座日光溫室,總佔地面積400畝,一期投資1500萬元,全部由上海對口援疆提供資金、建設和運行管理的技術支撐。上海孫橋農業公司主動承擔了為當地培養溫室維修、管理和生産人員的任務。溫室建成投産後,將為當地1234個簡易溫室大棚提供優良的蔬菜種苗。

  這些上海來的工人,在工地上展示各自的十八般武藝,如魔術師般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後,一座長200米、寬50米、高5米、佔地1萬平方米的農業智慧溫室拔地而起,在晨曦、日光和晚霞的交替照耀下,不時變幻出絢麗色彩。

  上海援疆幹部、喀什巴楚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徐泉方

熱詞:

  • 小工
  • 智慧溫室
  • 現代農業
  • 地塊
  • 孫橋
  • 農業公司
  • 工程進度
  • 湖綠色
  • 安裝位置
  • 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