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水櫃“清如許” 農家“活水來”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董文鋒

  2011年12月中旬,一直在廣東打工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常麼村更巴屯村民熊海軍回家探親,屯裏的變化讓他感到吃驚。

  “家裏竟然有了自來水,跟城裏的一樣清澈。”熊海軍不敢相信,因為年初離家打工時,全屯人用水還都是靠肩背手提的方式,走山路到幾公里外的水源處取水。“家裏吃水難,所以平時外出打工很少回來。”

  背水日子的艱辛,熊海軍至今仍清晰地記得。

  “過去,要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去取水。一個5公斤的水箱能裝12公斤水,再加上一個竹簍,背上足足有20公斤重。”熊海軍講述著,“而且山路陡峭,遇到下雨經常會摔跤,如果路上不小心水潑了,功夫就白費了,只能再折回去取水。”

  熊海軍所在的德峨鄉常麼村更巴屯,地處大石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全屯共210人,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更巴屯屯長熊海峰告訴記者,多年來,每逢枯水季節,全屯鄉親們都要去兩公里外甚至更遠的水源處取水,飲水難一直是困擾村民生産生活的首要問題。

  2010年旱災肆虐,大石山區飲水難問題再次凸顯,山區群眾的生産生活受到極大威脅,德峨鄉常麼村就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村寨之一。

  痛定思痛。旱災過後,為解決大石山區群眾用水問題,廣西紅十字會開始開展飲水項目援建工程,更巴屯成為受益地區之一。當年,更巴屯共獲得15萬元援助資金,並在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建起了一座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作為枯水期的備用水源,並架設了輸水管,工程于2011年10月全部竣工。

  近日,記者來此採訪看到,新建成的蓄水池就位於屯後面的半山腰,並通過輸水管連到各家各戶,困擾鄉親們多年的飲水難問題算是解決了。陪同記者採訪的廣西紅十字會副會長方南亭的話意味深長:“15萬元並不算是一個大數目,卻幫助整個屯的村民解決了世世代代飲水難問題,你説這算不算是民生工程?”

  與更巴屯相似,10公里外的天生橋鎮科沙村多年來也深受缺水困擾。

  科沙村村主任楊通貴介紹説,每年枯水期,全村都會嚴重缺水,尤其是2010年旱災時,村民們都跑到15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由於貧瘠和缺水,科沙村大多數青壯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別村的女孩子甚至不願嫁過來,而村裏的女孩子卻都想著嫁出去。

  “現在不同了,2011年廣西紅十字會援助115萬元在村裏興建了65座60立方米的蓄水池,還鋪設了輸水管,現在家家都不缺水了。”説話間,15歲的小姑娘李彩妹提著一個大桶,來到自家的水櫃下面正準備接水洗衣。

  “以前用水緊張,10天才洗一次衣服,而且用過的水都捨不得倒掉。洗菜淘米的水先是用來洗手洗臉洗腳,然後再喂豬。”李彩妹擰開水龍頭,清澈的水流了出來,“水櫃建好後,就再不愁用水了。”

  2010年我區遭受歷史罕見的旱災,災區群眾及牲畜飲水困難,桂西、桂北等地區受災尤為嚴重。在社會各界的援助下,廣西紅十字會先後投入2690多萬元在全區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包括援建飲水項目、鄉村道路硬化以及自然災害應對、衛生急救知識培訓等。2011年,廣西紅十字會又追加了662萬元災後重建資金。

  目前,全區13個市49個縣(市、區)已完成援建飲水項目323個,受益群眾達10多萬人。此外,在災後重建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參加紅十字會舉辦各種衛生培訓和應急演練,村民們不僅提高了備災意識,掌握了急救知識,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

熱詞:

  • 水櫃
  • 熊海軍
  • 旱災
  • 取水
  • 農家
  • 輸水管
  • 2010年
  • 村民
  • 德峨鄉
  • 常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