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大山深處“早教點”(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民族地區行)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們來到地處雲南省東北部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時,大山深處雪花正飛舞。翻過一個山坡,走進七星鎮螞蝗塘苗族自然村苗族大娘張秀蘭簡陋的家。她兒子和女兒兩口子都外出打工了,留下3個孫女和外孫女,大的5歲半,小的3歲半,都由她帶著,祖孫四人正圍著火盆看電視。“今天禮拜天,平時每天她們都去上課,開心得很呢!”張秀蘭高興地説。

  張秀蘭的3個孫女讀的不是幼兒園,也不是學前班,而是2010年上半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尋甸縣合作在村子裏開設的“早教點”。孩子們讀書免費,不用花錢。

  早教點設在附近的高田村草子地小學內,共有40名3至5歲的孩子在這裡接受“基本的學前教育”。“其中35名苗族孩子,剛開始完全聽不懂、也不會説普通話,現在基本能聽懂日常用語了。”代課教師張洪明是一個苗族小夥子,他和同事李艷梅都是昆明師專(現昆明學院)畢業的,目前的身份是基金會專為此項目招募的支教志願者。張洪明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沒條件上幼兒園,直到8歲上小學才開始學講普通話。

  同行的尋甸縣教育局副局長平承卓介紹説,尋甸早教項目于2010年4月啟動實施,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反貧困──嬰幼兒營養改善與兒童早期發展干預政策實驗項目”的子項目,主要針對沒有條件上正規幼兒園的3至5歲幼兒,免費實施早期學前教育。該項目在全國南北各選一個縣試點,北方的試點在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縣,南方的試點就在尋甸縣。

  目前,尋甸縣在4個鄉鎮試點,共設置教學點64個。試點鄉鎮共有適齡幼兒2524人,其中1157人在就近的早教點參加活動。“試點鄉鎮適齡兒童早期教育率達到100%。”平承卓自豪地説,“早教點以活動、遊戲為載體,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很受家長歡迎。”

  記者又來到30多公里外的河口鎮黑箐村哪石崗早教點,這個租用村裏的民房開辦的教學點有10名學生。支教志願者馬仙娥和趙茸除了負責這個早教點,同時還要承擔設在4公里開外的黑箐村委會裏另外一個早教點的教學任務。黑箐早教點有5個幼兒,於是,這兩個承擔支教任務的女孩子每週“兩班倒”,在哪石崗和黑箐之間進行“走教”:每週一、二在黑箐上課,每週三、四、五在哪石崗上課。

  每週到了上課的日子,家住哪石崗早教點河對岸的楊紫賢都會主動提醒外婆,“別忘了送她去上課”。她的外婆李天珍告訴記者,小紫賢今年5歲,特別喜歡到早教點上課,“她現在都會幫爺爺記電話號碼了,巴不得每天都能來上學呢。”

  了解到孩子和家長的迫切願望,平承卓當即作出安排:這兩個早教點的兩個支教老師“兵分兩路”:一個留在哪石崗,另一個固定在黑箐,這樣,兩個早教點的孩子“每週5天都能有學上了”。“相對於公辦學前教育國家保障工資、公用經費而言,早教點每個兒童每年的教育成本僅為400至550元,這種早教模式投入低、産出高,社會效益顯著。”平承卓説。

熱詞:

  • 政策實驗
  • 文風
  • 上課
  • 基層
  • 作風
  • 尋甸縣
  • 支教
  • 早教點
  • 大山
  • 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