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華龍網1月4日17時06分訊(記者 胡旭欣) 持續陰雨天氣,為主城帶來了冬日低溫,也讓市民家中的“禦寒裝備”相繼登場。西南醫院燒傷科專家介紹,暖寶寶、熱水袋等“暖”冬裝備容易引發“低溫燙傷”。這類燙傷不因人而異,且症狀較嚴重,燙傷者應及時處理傷口並儘快入院治療。
低溫=低燙傷? 低溫燙傷往往很嚴重!
“低溫燙傷一般都在深2度,部分甚至出現3度燙傷。”西南醫院燒傷科專家介紹,低溫燙傷並不等於“輕微燙傷”。
事實上,低溫燙傷以“嚴重燙傷”為主,以深2度燙傷為例,在接受治療情況下仍需三周左右才能痊癒,而重及3度的燙傷則必須手術治療。
低溫燙傷是由於40-50攝氏度左右的低溫長時間接觸皮膚所致。借由低溫熱源持續作用,燙傷往往由表皮,逐漸發展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因此,“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痊癒後留下疤痕。”專家介紹。
身體壯=燙不傷? 低溫燙傷並不因人而異!
“‘低溫燙傷’只燙老人和孩子?”專家認為,這種説法並不成立。事實上,低溫燙傷不因人而異,更和體質無關,只要在“溫度”和“接觸時間”上達到一定的總量,人人都有可能被低溫燙傷。
“老人、孩子和麻醉手術患者等更易被燙傷。”專家指出,以上群體確實更容易成為低溫燙傷受害者,只因為他們對溫度更不敏感:“這就和我們睡着後使用暖寶寶一樣,感覺不到燙、不知不覺就接觸時間過長、被燙傷了。”
因此,無論何種群體,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設備時,都要注意避免長時間接觸,或使用毛巾、衣物等隔開發熱源,避免溫度過高。此外,夜間使用取暖設備時,應儘量將其放在腳底等“耐燙”部位。
小燙傷=好處理? 低溫燙傷更需及時就診!
“部分低溫燙傷,在就診時已發生嚴重潰爛。”專家介紹,低溫燙傷之所以危險,還因為其創面往往“看起來不嚴重”。
與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低溫燙傷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現象,面積不大。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會發生潰爛,將長時間無法癒合。
專家介紹,若不慎低溫燙傷,應儘快對傷口做降溫處理,使用冰塊、冷水,對創面進行冷敷。出現水泡後,可用針將水泡挑破,但切忌揭開水泡表皮、暴露創面。
做好預處理後,傷者應及時就近前往醫院接受治療,避免處理不當引發潰爛。
(微博報料方式:網友可登錄新浪微博或者華龍微博“@華龍網原創新聞”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