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城市精神”成為不被淹沒的力量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0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11月2日,鄧亞萍、薛天利、孫茂芳、戴玉強、曹國偉、厲莉、李高峰、馮悅平八位市民代表發佈北京精神。當日,由“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四個詞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語正式向社會發佈。新華網 楊理光 攝

  久居一個城市,容易對它的許多存在“視而不見”。但即使在首都生活了很長時間,每次經過天安門的時候,都有一種感覺油然而生──這裡是北京。一個幾百年的地標性建築,為這個城市源源不斷地提供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前不久,北京發佈了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城市精神”表述語,而從精神層面對“我是誰”進行文化反思,成為時下很多城市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

  黑格爾曾説:“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這個城市的歷史積澱、文明素養、人文品質、道德理想、價值理念的綜合反映和高度凝練,它承接歷史,照應時代,指向未來。城市精神不應當僅僅是向外展示的一張名片,它只有準確詮釋這個城市的價值認同,為千千萬萬市民建立共同的精神家園,才能成為一種不被淹沒的巨大力量。

  城市精神要有大格局。城市在地理上具有區域性的特點,但是精神上卻不應該受到地域性的局限。任何城市都是伴隨着民族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對民族精神和國家精神的解讀,是城市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它的價值取向代表着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城市精神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人類文明成果與民族優秀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市民現實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城市精神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開放性。“觀今宜鑒古, 無古不成今”。城市承載的歷史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涵,城市精神鐫刻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歷史淵源。作為歷史精神的繼承與延伸,城市精神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人為地與歷史割裂。同時城市精神又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産物,呼應着時代、表現着時代,引領着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因而不能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要以一個開放的姿態吸納歷史和時代的精髓,成為文明發展進步的集中展現。

  城市精神要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質中彰顯力量。城市精神的本質是人的精神,它能動地統攝人的行為,指導市民的日常生活,使構成城市群體的個體能夠自覺自願、自律自為、自我創造、自我實現。作為意識形態的城市精神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塑造城市精神,應當把發展經濟、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作為第一要務,引導市民養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讓生活其中的人們更舒適、更融洽、更有尊嚴。同時,市民也會在參與城市建設、共享城市發展成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修養和高尚情懷,從而實現人與城市的和諧共榮。(趙琦)

熱詞:

  • 城市精神
  • 觀今宜鑒古
  • 精神動力
  • 城市群體
  • 精神力量
  • 精神品格
  • 厚德
  • 愛國
  • 精神家園
  • 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