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市民的相處之道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4日 1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趙曉靚

  據新華網載,日前杭州一賣鹹肉的老漢突發腦溢血,身邊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紛紛慷慨解囊,助其入院治療。其中一位助人者説:“總不能見死不救,不然我們又成了旁觀小悅悅的路人。”對比此前的小悅悅事件,發生在杭州的這一幕令人感到溫暖。

  不過,兩件事之間包含隱形而深刻的聯絡,那就是如何界定普通公民的相處方式。

  小悅悅事件後,見死不救的18名路人迅速成為了眾矢之的,社會及媒體的道德批判鋪天蓋地,風頭火勢之下,“不做路人”似乎便成為了大家高度認同的選擇。然而,道德批判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反省我們人際交往的病灶。

  道德批判的邏輯是:不救人是不對的,不救人是因為他們道德淪喪。但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從人際交往和相處之道的角度追問一下:我們通常在什麼情況下幫助別人?在一般情境下,我們會幫助像小悅悅那樣和我們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嗎?在中國,大家都熟知是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方式:替熟人開方便之門,對陌生人則不聞不問。傳統社會又名共同體社會,以封建小農經濟為基礎,傳統社會的人們生活在村落共同體當中,基本是個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因此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相互幫助都是面向“熟人”之間的,人際交往的行為準則也是以“熟人”為對象的,在這樣的共同體社會中,人們缺乏對陌生人的關心,對“熟人”和對“陌生人”持有的是冷熱不同的相處之道。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型,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社會卻不可能再回歸傳統的共同體社會,村落共同體隨著小農經濟的衰落而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人必須離開“熟人”圈子在陌生的城市裏生存,由傳統社會的“小農”轉化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市民社會要求打破“熟人”和“陌生人”的分界,建立“契約”面前人人平等、互相信任的新型人際關係。顯而易見,傳統社會缺乏這樣的思想資源。但是,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相處之道必須經過這樣一種質的飛躍。

  杭州人慷慨救助賣鹹肉老漢的一幕,之所以令我們感到溫暖,是因為它折射了代表現代社會發展方向的一種新的人際相處之道。

  (作者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

熱詞:

  • 熟人
  • 相處之道
  • 市民
  • 村落共同體
  • 陌生人
  • 熟人社會
  • 人際交往
  • 市民社會
  • 契約
  • 小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