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內地圖文 >

劉增會 為了金雞臺村二次騰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4日 16: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增會 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金雞臺村黨委書記、北京聖蓮山旅遊風景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勞動模範、北京市人大代表

  迎著清晨淅淅瀝瀝的細雨,從北京市中心驅車一路向西向南,出市區,進房山,穿良鄉,行駛到100公里遠的地方,就到了史家營鄉金雞臺村。這裡曾是北京著名的煤礦區,因為開礦創收,當地連續多年穩獲“京郊首富村”的稱號。而今,這裡則成為著名的聖蓮山風景區,以綠色、生態、旅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鮮明特點而著稱,吸引著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的遊客。

  這裡也是村支書劉增會的家鄉。

  跨過半百之年,劉增會幾乎從未離開過生養自己的這片熱土。擔任16年村支書,他帶領著家鄉父老完成了從亂到治、從富全村人到富下代人輝煌的巨變之路。這同樣也是一條艱難崎嶇的路。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裏,劉增會一邊細數村裏獲得的各種榮譽,一邊穩重沉靜地梳理思緒,回望自己來時的奮鬥歷程——幾多艱辛,如金雞臺村曲折的山路,坎坎坷坷又不斷向上;幾多苦楚,如山村貧瘠土地上泛著白花的鹽鹼土;幾多欣慰,單一倚靠煤炭産業發展的金雞臺村如今成功轉型,走向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幾多希望,金雞臺村蒸蒸日上,一掃發展瓶頸時期的陣痛,正在振翅而起,二次騰飛。

  臨危受命的村總支書

  1995年年初,史家營鄉黨委整頓金雞臺村黨總支部。35歲的金雞臺村經聯社社長劉增會當選為黨總支書。莊重的選舉,經過民意測驗和黨員無記名投票完成。在大家的普遍推舉下,一個因為亂開煤窯而無序了十幾年的金雞臺村,交到劉增會手上。帶領村民發展和致富的重擔,沉甸甸的。

  28平方公里土地,僅就面積形象比較而言,大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只有2000多人、700多戶,卻在當時背負了500多萬元外債。偏安一隅的金雞臺村,有機遇更面臨困境,有動力更充滿壓力。劉增會,一個35歲的年輕人,何以擁有這樣的威望,獲得如此的信任?

  村裏見識廣的老輩人説:“劉增會行!這個金雞臺村的孩子,我們是看著他長大的。能吃苦,敢承擔,相信他能把金雞臺村管好。”長者的肯定與鼓勵,引出了這位朝氣蓬勃、經歷不凡的青年書記的成長往事。

  劉增會兄弟五個,他是老大。1980年,父親上山割豬草摔斷了腰,癱瘓在炕上。弟弟們尚幼小,為了不讓母親活得過於沉重辛苦,身材瘦弱的劉增會不得不挑起照顧全家生活的重擔。高中畢業後,他頂替父親進了大安山煤礦當礦工,用自己的汗水供養年邁的雙親和四個小弟弟。這段艱難的日子令他終生難忘。

  幾番風雨,數年而逝。他不怕苦,但工資實在太低了,養家根本不夠,連自己孩子的學雜費都交不起。劉增會只好辭職,借錢買車跑起運輸。為了把家撐起來,他拼命地工作,“別人跑一趟,我就跑兩趟;別人拉兩趟,我就拉四趟。”最奔波的時候,為了節省人工費,劉增會甚至自己裝車,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天濛濛亮就出門,晚上十點多才能回到家中。披星戴月,不知疲倦。日子就這樣週而复始般地過了三年多。在一股忘我的闖勁支配下,他終於掙夠了入股承包煤礦的錢。從此,家裏的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起色。

  經過苦心經營,劉增會的小煤窯幫助全家徹底擺脫了貧窮。1989年,在“萬元戶”還足以讓人羨慕的時代,他便已經成了百萬富翁。他把家裏的房子從裏到外徹底裝修了一遍,憑購車票購買了一台當時算是很不錯的桑塔納小轎車,成為村民心中的大能人。

  當年的掙扎,已經成為過往,沉澱在人生記憶的深處。然而這段日子帶給劉增會的,除了備感奮鬥的艱辛外,更有一種敢拼、敢闖、敢打硬仗的勁頭,深深浸透在他頑強不屈的骨子裏、血脈中。

  平常在村裏,劉增會就以人緣好、樂於助人而出名。即便在跑運輸時,每天都奔波勞累,辛苦得不得了,可是村裏人誰要幫忙,比如蓋房運料、婚喪嫁娶、進城看病……常會去找劉增會。他從不推脫。鄉親們有錢就還一點兒,沒有回報他也一樣幫忙。實實在在的為人,勤勤懇懇地做事,換來的是大家的讚譽——“找大隊不如找小會”。所以,當日後村民們有表達個人願望的機會時,劉增會理所當然成了他們的致富&&人。大家看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本領,發自內心地願意跟著他幹。

  “當時我並不想當村裏黨總支書,在外面跑運輸很多年,我對村裏不太熟悉”,劉增會弄不懂計劃生育、森林消防等這些村支書所要面對的基本工作內容,而且村裏的500萬外債在當時看來更是巨大的壓力。劉增會坦言:“當時顧慮重重,根本不知從何入手。但是,父老鄉親的信任打動了我,促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收拾好這個爛攤子。”

  關煤窯,棄“黑金”

  上任伊始,劉增會面對的金雞臺村,千瘡百孔,一盤散沙:村裏的小學被煤堆擠得幾乎關門,原來300多名學生只剩下了7個。村裏17個集體煤礦也被胡亂承包給個人,群眾意見大,紛紛上訪。民心渙散,很多人心中都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青山不在,遍地小煤窯像是一個個填不滿的無底洞,挖空了金雞臺村。

  一天晚上,劉增會難抑心中的沉重,一個人爬上南坡梁。默立良久,他面對大山立下誓言:一定要讓金雞臺村可持續發展,不能讓子孫斷了生路。我要扛起大山!

  煤炭資源是被形象比喻成“黑金”,金雞臺村守著“金山”,百姓為什麼窮得可憐?劉增會認為,責任還是在幹部身上。走馬上任,他首先宣佈規定:“當幹部就不能當個體戶,當個體戶就不能當幹部。”話音剛落,他便&&把自己年産原煤兩萬噸、資産總值超過140萬元的增會煤窯交給了村集體。

  當時的金雞臺村煤窯林立,一共186個,少數人富了,百姓還是窮。怎樣共富?只有關煤窯,把礦産收歸集體。道理很清楚,問題很簡單,劉增會的前任們也未必不懂,但沒人敢動手,砸人飯碗的事,往往也是要命的事。

  劉增會不怕。

  治窮先治亂。在對186個煤窯進行一一走訪排查之後,村黨總支最終決定對其中89個進行整頓後收歸集體,再考慮承包到個人,其餘的全部關閉。消息好像是在金雞臺村扔下一顆炸彈,“要關礦了!”劉增會立刻成為眾矢之的。老輩人跺著腳説,金雞臺村300多年開礦的歷史就要毀到這代人手裏了。

  一個煤窯就是一個利益群體,一個煤礦就是一組關係紐帶,利益面前,親情、面子都顧不上了。有的人指著劉增會的鼻子惡狠狠地説:“咱兩家可是父一輩、子一輩的交情。煤窯是我的命根子,你要關了我的窯,就是斷了我的生路,我就跟你拼命!”有的雇人追著他索要賠償費;有人深更半夜往他家屋裏扔大石頭,砸得玻璃稀裏嘩啦滿床都是,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更有甚者揚言要花五萬塊錢買劉增會一條腿。

  面對這樣的情況,妻子哭著央求道:“咱家日子剛好過點兒,你就別再多事了,害得全家人整天跟你提心吊膽的!”但劉增會沒有被威脅與恐嚇擊倒。他深知要想讓金雞臺人共同富裕,這步非邁不可。幾經週折,鍥而不捨。天亮而起,他照樣去村民家裏做工作,並且先關掉自家親人的煤礦。通過劉增會的傾心努力,村裏終於先後關閉了100個小煤窯。

  跨過這最艱難的一道坎,金雞臺村逐漸走上正軌。礦權收歸,亂象不再。劉增會帶領班子組建了金雞煤炭集團,産、供、銷統一管理,推出金雞臺煤炭品牌,此外還著力發展其他産業。1997年,金雞臺村一躍成為京郊首富村,並連續穩居多年,成績顯著。

  2005年,北京市區縣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房山區等被確立為京郊生態涵養發展區。這也意味著,金雞臺村民眾賴以生存的支柱産業——煤炭産業即將被徹底關停。這個消息再次引爆了平日安靜的山村。有人抱怨,有人上訪,劉增會更是面臨重重壓力。這次關停煤礦,不僅砍斷了金雞臺村的支柱産業,經濟水平將大幅下滑,更將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就業。

  為此,他與村幹部、村裏的170多名黨員一起做群眾工作,苦口婆心,終於在該年11月,將金雞臺村處於國礦井田範圍內的13家煤礦全部壘封關閉。2006年,金雞臺村經濟總收入總比2005年大幅下降。所幸在金雞臺村鼎盛時期,劉增會也未守著煤礦坐享其成。他提出“以黑養綠,以內養外”,形成多種産業規模。正是憑藉著如此的長遠眼光,他堅信能夠撥開迷霧,為金雞臺再找一條新路。

  找“綠金”,打造聖蓮山景區

  金雞臺村是山區,劉增會從小在山里長大。大山帶給他的,是無盡的喜憂愛恨。尤其毗鄰金雞臺村的聖蓮山,環境清幽,峰巒壁立,植被豐富,歷史上不乏名士遊蹤至此,建好佛廟道觀,成為宗教文化名勝,被譽為明代“京畿八景”之一。這樣的自然與人文並舉、奇峰與野趣共存的景致,在京郊風景中,聖蓮山獨樹一幟。

  1998年,正值金雞臺村煤礦資源收歸集體、全村經濟蒸蒸日上,看似無憂無慮之時,劉增會當機立斷,以頗具領導氣魄和責任意識的前瞻性眼光提出:“以黑養綠,以綠髮展”,決定拿集體開發煤炭積累的“黑金”存入“綠色銀行”,開發聖蓮山旅遊資源,為子孫後代儲存“綠金”。“老百姓現在開礦日子過得富足,心裏只算自己的煤最少也夠挖一二十年。可煤炭終究是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之後金雞臺村怎麼辦?這山再毀一二十年,金雞臺村又會變成啥樣?”

  經過一系列週密調研和請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2000年開始,劉增會主持開發聖蓮山景區。起步充滿艱辛。首先引來的是一些村民的冷嘲熱諷:“世世代代挖煤的村子去開發風景區,還要花那麼多錢,還不知道建好了有沒有人來……”劉增會也十分謹慎,深知景區開發投資巨大、見效慢,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決不能拿百姓的錢打水漂。

  親力親為,身先士卒。他帶著班子成員上山考察,早上9點出發,下午4點多才能下山。垂直距離近1000米的聖蓮山,最初沒有路,要撥開荒草,踏進樹叢,跨過亂石小溪,才能艱難上行。記不清多少次,劉增會走得十個腳趾全部被磨破,可他好像沒事人一樣,第二天還是要為關乎全體村民福祉的聖蓮山施工到處東奔西走,談判跑項目。

  工程建設期間,劉增會上山檢查,路過半山腰的工地食堂,他把手往衣服上蹭蹭,抓起兩個饅頭就吃。工地蒼蠅多,饅頭和鹹菜上都不時飛來,他隨手一轟,毫不在意。有時候忙碌到連坐下吃口安穩飯的工夫都沒有,他就將硬冷的乾糧攥在手裏,邊吃邊走。行進途中,遇到口渴時,他就趴在小溪邊喝點泉水。身邊的工作人員擔心不乾淨,劉增會很嚴肅地説:“怕什麼,我本來也是這麼苦過來的。”他時常想起自己小時候,五個兄弟搶著喝完了稀得照人的榆錢粥,喝不飽,母親心疼得靠在灶臺邊掉眼淚,父親坐著唉聲嘆氣;他也時常想起自己當上村總支書時,面對大山起誓扛起這片天地……人不能忘本,不能擺譜,錢要用在刀刃上。更讓人感佩的是,一期工程在建期間,正逢金雞臺村煤礦關閉,全村經濟迅速下滑,劉增會硬是用自己的錢,為景區建設的工人付了工資。

  荒山野嶺的路,劉增會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每每走進聖蓮山,他只有一個執著的信念,要為金雞臺村的未來找一條路。2004年6月,聖蓮山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累計修復寺廟別墅等建築165間,新建長657米、高87米的索道和可接待300多人的聖輝山莊大酒店,並安排村裏100多人就業。

  11年來,為了不斷提高聖蓮山景區建設、經營水平,劉增會不論到哪考察都會認真觀察當地的建築特點,仔細記錄景區的標語,深入研究園林的規劃,再用相機逐一拍照記錄下來,能用到聖蓮山風景區建設上的,從整體到細枝末節他都留心不放過。

  現在,聖蓮山風景區植被覆蓋率超過80%,修繕後的寺廟、道觀器宇軒昂,一年四季景致各有特色。北京市原市長焦若愚,解放前曾經在這一帶作戰,而今故地重遊,今非昔比,讚不絕口。2011年,首屆老子文化節在聖蓮山風景區舉辦,遊客數達到14萬,反響強烈。昔日被小煤窯挖得面目全非的山體,已經在油松、杏樹、紅楓等樹木的裝點下恢復了生機,原來採煤的工人現在則組成了300多人的綠化隊。

  當6年前,金雞臺村的煤礦大門在歷史大勢面前沉重地關閉,正是以劉增會為主要決策者及其村領導班子,當年的前瞻性決策挽救了金雞臺村,使其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從以煤炭産業為支柱、物流運輸和餐飲等服務為輔的高污染、高能耗産業結構,逐步轉型為以旅遊産業和都市現代農業為支柱、酒店餐飲民俗等服務業為輔的綠色、可持續産業結構,度過了産業轉型的陣痛期。在流逝的時光面前,劉增會交上了一份令村民滿意的答卷。

  不是“當家”是“管家”

  歲月悠悠,一步一印。任金雞臺村黨總支書記16年,劉增會沒休過一個雙休日,需要兩個司機才能跟得上他早出晚歸的匆匆步伐。但是這16年間,劉增會沒從村裏領過一分錢工資,沒有從村裏報銷超過兩千元的費用。“支部委員管村裏的賬目簽字,我來監督。如果我是‘一支筆’,那誰來監督我?”為了保證公開透明,劉增會決定放棄這個權力。

  劉增會在村裏成立民主議事會,將退休的老幹部請回來專門監督村裏工作,為班子提意見。老人們毫不客氣,劉增會也真誠願意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有位親戚養了牛,在村裏到處跑,又臟又危險。一位80多歲的長者直言不諱:“這事我向你提出來了,我也不怕被報復,你到底管不管?”劉增會説:“您給我三天時間,一定處理好。”散了會,他直奔親戚家把牛按市場價買來,全部賣給屠宰廠。那位老人再看到劉增會,心服口服。

  1998年,時任中組部部長的張全景來到金雞臺村,專門調研村民主議事隊的情況。他問劉增會,這樣的好點子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劉增會覺得,村總支書不是“當家人”,而是“管家人”;不是官,而是民;當的是百姓的差,不是百姓的官,理應受到大家的監督。

  威信在實幹中樹立,民眾心明眼亮。多年來,金雞臺村每年都組織黨員背靠背測評幹部,班子成員的得票率都在98%以上,劉增會的得票率則基本達到100%。他總是感動於大家的信任,言語質樸情深:“我文化水平不高,講不出太多道理。但我認準一條,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幹黨員該幹的事,還要調動起廣大黨員一起為百姓幹實事。我當總支書,就是要讓金雞臺的父老鄉親共同富裕,我沒有什麼豁不出去的。”

  現在,金雞臺村有自己的報紙《金雞之聲》,每月一份,辦得有聲有色。村裏開辦了能容納兩百多人的成人教育學校,圖書館藏書達萬冊。京郊設施條件數一數二的小學、中學別致坐落,還專門配備了校車接送孩子們。劉增會常説,自己沒念多少書,現在再也不能讓孩子像上一代人一樣,因為讀書少而遺憾一輩子。村裏老人則能按時領到養老金,村裏的醫院也早已升為三級……聽劉增會講村裏的事,娓娓道來,真的就像聽一個大管家細數持家心經,生動細緻,但體現出的都是他的目光關切——百姓無小事。

  從1995年上任村總支書,劉增會一直努力實現多産業發展,轉變單靠煤炭的産業結構。

  2000年,聖蓮山風景區項目啟動。

  2004年,金雞臺村與位於房山的北京原子高科核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合辦“原子高科”。

  2009年,村裏參與房山區重點項目食用菌種植,現在已經建成全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全部建成後將解決本村和良鄉共計三千余人的就業問題。

  ……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委屈,劉增會漸漸淡忘。他以實際行動不辱使命,無愧於讓村民共同富裕的內心初衷。16年來,劉增會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北京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第五屆“北京十大傑出青年”,當選兩屆北京市人大代表。金雞臺村也在他的帶領下,成為知名的京郊百強村、京郊首富村和首都文明村。昔日的衰敗為如今的盎然生機所取代,村民生活得到不斷改善,令人歡欣鼓舞。

  2004年10月2日,胡錦濤同志視察北京,接見了包括劉增會在內的一批農村基層幹部。同年11月,劉增會作為北京郊區農村優秀基層幹部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參加了京郊巡迴報告,他所講的題目就是“只圖讓鄉親過上好日子”。2011年,一份題為《堅定不移推進産業轉型 不斷開闢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房山區史家營鄉金雞臺村調研報告出爐,從多個角度總結了頗具特色的“金雞臺經驗”。

  説起金雞臺村這個名字,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很久以前,一群尋寶人來到美麗的百花山下,望著綿延不絕的翠綠山脈,他們斷定山中有寶。於是晝夜挖山不止,到了第48天正午時分,忽然山體開裂,金光四射,一隻金雞鳴叫著騰空而起,圍著山峰飛了九九八十一圈,最後落在山澗中一塊巨大的青石上。頓時,清泉噴涌,鮮花滿山,禾谷遍野。挖山人遂落戶生根,並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為金雞臺村。劉增會面帶笑容,親切生動地向記者講述著這個故事。他不相信傳説,卻堅信“唯有心裏想著百姓的幸福,腳踏實地去拼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換來金雞臺村的二次騰飛。”其實,幹練勇敢、別具魅力的劉增會,又何嘗不是金雞臺村的寶呢?

熱詞:

  • 劉增會
  • 1980年
  • 村集體
  • 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