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雙向轉診,緣何成了“單行道”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來自南京市衛生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該市下級醫院向上級醫院轉診門診病人4.47萬多人次,門診下轉病人7000多人次;社區上轉住院病人8000多人次,下轉住院病人只有700多人次。

  這組數據説明,大小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上轉容易下轉難。“雙向轉診”這一提了多年的美好願景幾成空頭支票,原因到底何在?

  所謂“雙向轉診”,是指“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下級醫院負責首診病人,對診斷、治療有困難的病人轉至上級醫院;上級醫院對病情相對穩定和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轉至下級醫院,這是一種合理的分層醫療政策機制。

  雙向轉診能充分發揮大醫院人才、技術及設備優勢,解決疑難雜症問題,同時利用各社區醫院的服務功能和網點資源豐富、收費便宜特點,緩解百姓“看病難和貴”。雙向轉診,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也是我國醫改力推的重大民生項目。

  那麼,這種機制為何會流於形式?

  記者了解到,市民“迷信”大醫院是主要原因。有市民説,不去社區醫院看病,不僅僅是因為就醫習慣,主要是對那裏醫生的水平不放心。

  另外,一些大醫院從自身利益考慮而留住病號,不下轉病人。一位大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其實來看病的,70%以上是普通感冒發燒之類常見病,在社區診所看看就行。但病人既然來了,我們就不能把病人推回去,大醫院也要靠看病人養活自己呀。”

  社區醫院自身“底氣”不足,也是“上轉下”難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南京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普遍存在“兩低兩老”現象,即學歷和技術職稱偏低,下轉A2版

  上接A1版 年齡和知識結構老化,特別是全科醫生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居民就醫需求。

  例如一個骨折病人手術之後,患者出院仍需要長時間康復,如果是在國外就可以到社區康復,而國內社區醫院往往沒有專門的康復科人員,所以患者仍需要天天去大醫院。

  我省社區醫院普遍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也把一些吃慣了高檔藥的老病號“擋”在門外。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位社區醫院醫生告訴記者,按照規定,他們醫院只能開599種基本藥物,像降血壓的“代文”、“倍他樂克”,抗凝的“波力維”等高檔藥,都不在基本藥物目錄之列。

  專家認為,實行“雙向轉診”光靠行政命令或醫院、醫生的自覺行為遠遠不夠,要探索一套既有激勵機制,又合乎經濟規律的制度,使大醫院、小醫院、患者三方都有實惠,使“雙向轉診”從口號變為現實。

  本報記者 仲崇山

熱詞:

  • 雙向轉診
  • 單行道
  • 社區醫院
  • 倍他樂克
  • 患者
  • 門診病人
  • 住院病人
  • 時間康復
  • 小病
  • 常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