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時評:警惕發展滯後地區農村和農民"被小康"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根據國家統計局科研所日前發佈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都有較大的提高。筆者樂於看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但樂見其成的同時,卻禁不住擔心事情的另外一方面:一定要。

  筆者並不懷疑,作為國家權威統計部門的研究機構,這份監測報告所得出的數據一定是有足夠的調查基礎和科學計算依據的。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數據是反映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其指標意義非同小可,值得我們從不同角度質疑其嚴謹性。

  眾所週知,若干年前我國已經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也就是説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全國人民早已在平均水平上達到了小康。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不是平均水平可以表達的。按照這份報告的數據,目前距離100%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有不足20%的距離比例了。若干年後這點數據的差異一定會消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一定會實現。但如若數據走在了現實的前面,則一定會相當程度地出現發展滯後地區農村和農民“被小康”的現象。這種宏觀的數據失真,會誤導人們對整體發展狀況的判斷,會淡化欠發展區域和人口所應得到的關注和支持,害處非常之大,理應引起警惕。

  筆者經常到各地下鄉採訪,也每年都要回位於晉南的家鄉村莊看一看,所了解的總體發展狀況印象與“201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0.1%”的水平尚有相當的差距。雖然不乏遠遠超過小康水平的村莊,但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的農村人口,在衣食住行水平,在享有的公共服務和保障水平上,總體距離小康還比較遠。

  如果説印象並不可靠的話,我們同樣可以用數據來説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呈現擴大趨勢,從1978年的2.6:1,擴大到2009年的3.33: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使城鄉居民的消費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總體上相差10年左右。2010年開始,這一差距有所降低,今年上半年的農民收入趨勢也仍然看好,但要真正縮小差距到普遍小康的程度,可能不是短期能達到的。

  另外,小康的標準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尺度嗎?可否是一個相對的標準呢?以2011年11月底最新公佈的新的國家扶貧標準來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這個標準比2009年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92%,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到今年年底約為1.28億人,佔農村戶籍人口比例約為13.4%。參照這個變化,我們有理由提出,現在的小康標準與10年前的小康標準應該有了很大的變化。監測計算和公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數據,應該更嚴謹更慎重為宜,防止需要得到關注和支持的發展滯後地區農村和農民“被小康”後更減少了自身發展的機會。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用“三個仍然、三個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家權威研究機構的權威數據,應該不能與這一權威的概括相衝突相矛盾。

熱詞: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 農村發展
  • 小康標準
  • 小康水平
  • 農民增收
  • 農民收入
  • 農村戶籍
  • 發展區域
  • 實現程度
  •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