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氾濫的評獎敗壞教育風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等獎174篇,二等獎5686篇,三等獎11788。這是某省“中小學優秀論文評選”的結果,全省2.8萬多名教師,獲獎率達63.03%。這還不是“最牛”的,另一個省級協會的獎項,評出568個一等獎。

  這樣的評獎,就從獲獎的數量看,就知含金量不高。只要報獎者和報獎者所在機構稍有理性和常識,都不可能參加獲獎比例如此高的評獎,也不會把這樣的獎勵真當一回事,甚至還會以獲得這樣的獎而感羞恥。

  這當然是從獎勵本身的價值來分析。可問題是,當下,無論是報獎者,還是報獎者所在單位,在乎的卻不是這些,他們關心的是,能不能獲得獎項──對於個體來説,如果能捧回一等獎,那麼,在考核、晉陞中,就有了可資展示的業績,而對於集體來説,如果教師們紛紛捧回一等獎、二等獎,這不是也可裝點學校的門面嗎?他們才不管同時獲得一等獎的人有多少呢!

  在這種情況,就是明明知道獲獎比例很高,獲獎人數很多,大家也心照不宣,都裝著認為是拿到一個價值極高的大獎。於是出現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現象:如果一個教育評比,設立的獎項不多,獲獎比例很低,報獎者極少;反之,如果一個評比,事先透露獲獎比例很高,報送材料者,人人都有獎,那麼,此獎必定人氣很高。這種怪異的思維,給各類評獎極大的生存空間,甚至催生出評獎經濟──以“報獎費”50元計,2.8萬人,就達到140萬。除去評審專家費、證書工本費,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可以想見,面對如此旺盛的“獲獎需求”,舉辦獎勵又是那麼容易,在“各取所需、資源共享”之中,評獎勢必成氾濫之勢。但從目前情形看,沒有剎車、減少獎勵的跡象。即便在輿論的批評聲中,政府部門退出評審、評價,一些行業協會會及時跟上,而相比政府部門來説,行業協會舉辦評審、評獎,名正言順。按照目前的態勢,評獎行業的發展前景大好。所謂“獎多不壓身”,一些中小學領導,恨不得在學校裏專門辦一個陳列室,把獎狀、獎盃擺滿。

  可能有人質疑,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感覺上是這樣。可是,如果上級領導視察,領導會知道其中行情嗎?如果學校互訪,大家心知肚明,誰會揭穿呢?而在學校向家長展示辦學業績時,有多少家長會知道這個行業評獎的水深呢?

  評獎的氾濫,根源在於目前的中小學評價,總體而言還是行政評價,而行政在乎的是短期的政績、業績,因此,各種名目繁多的評獎正迎合了這種需要。以前行政評估、評審過多,使學校不堪重負,但來自行政的評價,事後總成為學校的榮譽,這就反映出辦學者追求政績的心態。本來,隨著行政評價、評審的減少,教育引入社會仲介機構的評價,是一種發展趨勢,但很顯然,這在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糾纏中,發生了嚴重的變異。從獲獎中,難以感受教育、學校的進步,而是教育和學校風氣的敗壞。

  遏制評獎的氾濫,需要中小學的辦學,擺脫行政因素的過多干擾,在校內推行教師同行評價,在這種評價體系中,評價標準才會回到教育本身,而不是只關注一些外在的數量指標。另外,作為社會仲介機構,必須意識到,只有樹立公信力,才能獲得長遠的生存。那些只圖當下賺一票的行業仲介組織,會因為評獎的氾濫,而變得很爛,遲早會失去生存的價值。(冰啟)

  (來源:千龍網)

熱詞:

  • 評獎
  • 學校
  • 教育
  • 中小學
  • 教師
  • 獲獎
  • 辦學
  • 獎盃
  • 剎車
  • 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