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他發明用“筷子”採棉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兩根背帶連著腰間圍兜,圍兜左右兩根粗粗的軟管連著採摘臂。雙手各握住一根重約500克、長約50厘米、形似“筷子”的採摘臂,按動開關後輕觸棉花,棉花就自動從軟管進入圍兜。這,就是生在華容棉花産區的周紅燈,歷經15年琢磨出的“棉花採摘器”。2011年12月初,42歲的周紅燈和一家益陽的農機廠簽了合同,聯合開發他的專利産品。日前,記者和這位發明癡人聊起了他的圓夢路。

  “小時候和父母一同採摘棉花,就聽大人説有插秧機、收割機,可惜沒有棉花採摘機。我就動了這個念頭。開始想的是做5個爪子,像人的手指一樣,但這和人採摘的速度沒什麼兩樣。”周紅燈期待著突破。

  轉機來自一次除草。1996年秋天,秋風秋雨連著十來天。天晴了,周紅燈去採棉花,發現路邊的雜草已經把長在最外邊的一行棉花蓋住了。惱火的他用手抓住一種長滿小鋸齒的藤狀植物輕輕去拉,一拉卻拉出了奇跡:所有吐絮的被藤纏住的棉花都被乾乾淨淨地拉了出來。“當時我所有的怨氣變成了喜悅。既然藤上的刺可以採下棉花,我就把採摘臂裝上細針吧。”周紅燈開始行動了。

  為了到離家幾十公里的華容縣城找人加工設計樣品,周紅燈沒少吃苦頭。一天才一趟班車,有時一去就是幾天。這樣試製了兩年,大大小小樣品做了幾十個,錢也花了不少,卻始終解決不了針卡棉花的問題。就是説,細針採下棉花後,棉花不能與細針分離,機器很快就“罷工”了。這時,又遇上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災毀了家園,周紅燈被迫停下了腳步。

  直到2006年以後,周紅燈經濟狀況有所好轉,才重拾舊夢。怎麼解決針卡棉花的問題?周紅燈多年的困惑打動了一位來自台灣的飛機設計製造高工的心,他幫著出了很多點子。受其啟發,周紅燈將分離板從“筷子”尾部一直延長到最前端的細針“地盤”,趁細針剛採下棉花之機,就與細針展開棉花爭奪戰,當傳送帶走到“筷子”尾部時,棉花已徹底被分離板爭奪到手,順利掉進自己的“地盤”。2010年9月,周紅燈的“棉花採摘器”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權。

  怎麼把專利變成産品?“單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不行。光是為了做出樣機上的細針,我將吉他弦放到砂輪機上去磨細、再用砂紙磨光,前前後後磨了幾千根針。”恰好,2011年長沙科交會徵集百姓發明,周紅燈帶著他的樣機上了展臺,吸引了五六家有意向的合作商。“有一家南縣的廠家還特意留了幾畝棉花地,要我和當地的採棉能手比賽。我的把握大著呢,國慶節我帶著樣機回老家,和爸媽比過一回,不彎腰,不傷手,至少比他們快1倍,幹1天活的電費大概就是3角錢。當然最後又是我贏了,記得圍觀的鄉親前前後後來了幾百人。”周紅燈最後選了益陽的一家農機廠。“因為他們生産的産品可享受國家農機補貼,雖然給我的利潤不是最高的,但農機補貼能讓棉農更便宜地買到新産品,市場也容易做得大些”。

  説起市場,周紅燈的胃口不小。“2011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超過6000萬畝,按一半棉農使用棉花採摘器、每畝最少省兩個人工、每個人工100元計算,3000萬畝就可為棉農節省60億元支出。”真是一個讓人期待的數字。希望這雙“筷子”越伸越遠,方便越來越多的棉農。

熱詞:

  • 筷子
  • 棉花種植
  • 棉花産區
  • 發明
  • 地盤
  • 細針
  • 棉農
  • 罷工
  • 棉花採摘器
  • 圍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