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軍事頻道 > 軍事紀實 >

我們的2010——《軍事紀實》欄目年度總結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30日 1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我們的2010"

  《軍事紀實》欄目製片人魏紀奎

  2010年,《軍事紀實》欄目在央視七套完成了264部(集)專題節目的製作播出(截止12月31日),總時長6732分鐘。在央視一套"第一精品"時段完成了44期專題節目的製作播出,總時長1320分鐘。累計製作播出了308期、共計8052分鐘節目。尤其是高質量完成了玉樹抗震救災、舟曲泥石流救援、西南抗旱、北京軍區大比武、南方抗洪、東北抗洪、上合組織五國聯演、川藏線宣傳、亞丁灣護航、和平方舟非洲巡診、中外部隊聯訓等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工作以及央視一套節目播出任務。欄目收視率保持在0.35-0.60之間的周平均值(一套的收視率多次破"1",平均達到0.80左右),收視率和綜合排名繼續保持在軍事節目的前列。欄目繼續保持團結和諧,奮發爭先的精神面貌,各項工作開展順利,發展勢頭良好。

  一、 在中心的統籌安排和具體組織下,欄目完成了一系列學習、教育、整頓
  軍訓等任務,團隊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
  2010年,《軍事紀實》團隊作為中心的一線産品製作分隊,自覺團結在中心黨委的周圍,積極參加中心組織的各類活動,爭取以全優的成績成為中心領導最放心的一塊陣地。在爭先創優活動中,在專題部支部的統一安排下,充分發動團隊所有人立足自身工作崗位爭先創優,持續給力,每週講評,促進了欄目各項工作的發展,促進了每一個崗位人員的積極上進,使得團隊蓬勃向上的氛圍更濃。通過參加黨支部書記培訓,欄目業務骨幹對欄目的組織領導培養掌控能力更好,管理起來更加科學高效。通過全中心的安全整頓,我們舉一反三,積極查找了欄目人員管理、業務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加強了對人員和節目創作的全流域管理,完善了欄目管理條例,運行方式更加科學、公平、合理,保證了節目創作的高效、高質、高産。今年欄目有七位同志通過中心招聘考試,參加了中心統一組織的軍訓,認真完成了所有課目的訓練,許多同志受到表揚,通過十天的軍事訓練,這些同志的思想作風水平獲得新的提高,將對今後的節目創作和欄目各項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 高效完成重大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工作。
  2010年,大事頻發,《軍事紀實》欄目緊跟時事熱點,快速、高效、重點用兵,在第一時間推出多部重點節目。
  1、 快速完成海地地震烈士的宣傳報道。
  海地地震之後,我們及時整合現有資料,並於第二天迅速派記者前往雲南拍攝,於地震兩天后連續播出了反映我海地維和部隊和三位烈士事跡的三集節目《在海地維和的日子》、《追憶海地維和英雄》和《英烈們一路走好》。向三位維和英雄寄託了哀思。表達了祖國人民對維和官兵的深切緬懷,褒揚了我維和官兵崇高的犧牲奉獻精神,宣傳了我國履行國際維和義務的大國形象。
  2、 及時宣傳西南抗旱行動,宣傳黨、政府的親民愛民政策和軍隊對災區人
  民的切實幫助。
  今年初西南多省區發生特大旱情,解放軍武警部隊奉命投入抗旱行動。欄目聞令出征,派出兩路記者分別前往雲南、廣西災區,翻山越嶺拍攝部隊艱苦的抗旱事跡,及時製作播出了兩部專題節目《抗旱中的"決死勁旅"》和《苗寨第一井》。把國家、政府關注民生的執政理念和子弟兵克服困難、不計代價幫助旱區民眾的事跡及時向全國進行了宣傳。
  3、 大兵團作戰,高效完成玉樹地震救援宣傳報道。
  4月14日,青海玉樹突發地震之後,《軍事紀實》按照重大突發事件的發展態勢,確立了三個階段的報道方案。第一階段:注重現場報道。第二階段:強化綜述性報道。第三階段:加強縱深性報道。根據劃定的三個報道步驟和上級的宣傳指示,《軍事紀實》欄目共製作了11集計280分鐘的節目。其中《玉樹大地震救援紀實》8集,《撼地大救援》3集。
  地震當天上午9點鐘,我們得到地震發生的消息,在傷亡和破壞狀況不明的情況下,根據玉樹當地的建築結構和7.1級地震的強度,我們判斷可能會有較大人員傷亡,於是欄目迅速行動,決定第一時間派出張璐和程嶸兩名記者前往災區一線。在訂好民航機票的同時,密切關注動態信息。中午在得知有專機即將飛赴災區後,馬上多方聯絡,想盡辦法讓欄目兩名記者登上了飛往災區的第一架空軍專機,並強令記者第二天必須傳回圖像素材。同時欄目組成製片人魏紀奎&&,主編侯曉東、苑新景具體負責的應急報道組,召集在北京的所有人員,明確分工,要求大家停下手頭所有工作,迅速進入抗震報道。確定了從第二天起,無論困難多大,必須推出節目的宣傳方案。然而由於傳輸圖像素材渠道不暢,直到15日的下午4點,我們才收到了前方傳回的20多分鐘素材。當時距播出只有四個多小時,並且上載素材需要20多分鐘,下載節目需要半小時,這樣又佔去了1小時。也就意味着25分鐘的節目製作時間只有3小時。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欄目各個環節迅速投入工作。最終在欄目人員幾乎不浪費一秒鐘的拼搶下,最終將節目於晚上7:55分送達臺播出線。由於距播出時間只剩下8分鐘,為安全起見,臺裏將節目調整到8:33分播出。這期《軍事紀實》製作的節目也成為央視最早播出玉樹地震專題節目的欄目,滿足了觀眾急切想要了解地震救援現場情況的需要,趕上了玉樹地震救援新聞報道的第一班車,為軍事電視爭得了寶貴的尊嚴與榮譽。隨後,按照一天一集的播出頻率,全體人員幾乎不眠不休地製作播出了11集專題節目。
  3集綜述性節目《撼地大救援》是我們依照《重兵汶川》的做法,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決心堅定的結果。我們認為當新聞報道進行到一定階段後,儘管報道量非常大,但信息比較龐雜、零碎,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綜述性報道。於是我們馬上調整製作計劃,準備推出3集綜述性特別節目。然而,《撼地大救援》製作難度之大出乎意料。最大的困難是由於交通周折的原因,大量前方拍攝的資料無法及時拿回來,無米下鍋。但是,在全欄目前方後方的通力合作下,依靠最大限度的資料蒐集和高效的編輯班組,我們最終完成了自己給自己下達的艱巨任務。3集《撼地大救援》的《急兵發玉樹》、《生命爭奪戰》、《寒地暖風起》播出之後廣受讚譽。
  在玉樹地震救援報道工作展開之初,我們就把工作規劃為:突出現場救援、推出綜述節目、深入典型宣傳三個階段,並且按照規劃調兵遣將,提早準備。在地震後的最初幾天內,我們緊緊圍繞"救人"現場,製作播出了5集節目《玉樹大地震救援紀實》,將各個部隊在災區挖人、找人、救人的現場盡可能多地展現。這樣的宣傳持續幾天之後,觀眾急需匯總信息,於是我們又利用相對豐富的資料,適時推出了3集全景式展現本次救援的綜述性節目《撼地大救援》。追求以大氣滂沱、撼人心魄的氣勢,既俯瞰全景又解析細節的方法,感人至深的把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的解放軍武警部隊科學高效的救援場景全面展示給大家。謳歌了黨的領導,謳歌了人民軍隊服務人民的宗旨,展示了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所在,展現了現代我軍的作戰能力和頑強作風,展示了多民族國家的軍民關係,將抗震宣傳不斷推向高潮。在現場救援工作基本結束,涌現出大量模範人物的時候,我們又準備推出典型單位和典型個人的系列節目,重點挖掘新聞背後的縱深故事,將《軍事紀實》講故事的特點做透做深。這樣三個階段的宣傳安排,既科學、可操作性強,又符合觀眾的收視規律,也切合了黨和國家、軍隊的宣傳脈絡。
  4、 拍攝製作《直擊南方抗洪行動》和反映東北抗洪的《抗洪壯歌》。
  六月,南方多個省份暴雨成災,21日晚,撫河決口,我們迅即聯絡當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次日即派出兩個攝製組開赴災區,他們不顧危險乘坐衝鋒舟一次次進入險象環生的洪災區,拍攝了許多珍貴的救援鏡頭,記者馮珈在衝鋒舟上的出鏡,彰顯了我們軍事節目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能力。第一天,由於傳輸設備沒有到位,大量素材無法傳回北京。為了實現儘早播出的任務要求,次日,前方記者主動前往南昌機場,説服陌生乘客把珍貴素材捎帶回北京,後方編輯組連夜工作,撰稿、配音、編輯、合成在一天之內全部完成,順利播出,這也是全國最早一部反映撫河決口救援的專題節目。此後,在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前方素材得以每日及時回傳,我們又連續播出了五集節目。8月份,東北多地再次反生洪澇災害,當地部隊紛紛投入救災,在救援戰鬥中部隊出現人員犧牲。我們再次派出兩路記者前往災區,冒着危險拍攝抗洪官兵的英雄壯舉,製作播出了兩集節目《抗洪壯歌》之《智勇戰洪魔》、《浮橋上的生死令》,及時頌揚了抗洪將士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5、敢想敢做,兵團作戰,推出大型系列節目《榮譽之戰》。
  北京軍區確定要開展全區規模的大比武之後,我們意識到,這次比武是數十年來的第一次,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創作機會,一定有許多精彩的人和事值得記錄,機會不可錯過。於是我們借鑒電視連續劇和真人秀節目的方式,策劃了大型系列節目《榮譽之戰》,確定派出三路記者分別跟拍三個集團軍中比較受人關注的偵察兵、裝甲兵、步兵,每週推出三集節目,持續關注主人公從基層訓練場到軍區比武場的過程中一次次過關斬將的經歷,展現普通官兵的作戰技能和精神風貌。應該説這種操作方式是沒有過的,它把欄目組和拍攝記者都逼上了險路:記者必須要在一週時間內完成平常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並且持續六周。欄目必須要保證在這種情況下的安全播出,還要追求高質量、高收視,難度非常大。儘管困難重重,但欄目人員不辭辛勞,最終在全欄目的通力配合下,18集節目陸續按時高質量播出。節目播出後,引發很大反響,北京軍區主要領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整個比武部隊更是反響熱烈,這種互動關係也促進了大比武向更高層次發展。《榮譽之戰》的成功操作也給我們很大啟示,如何把時效性節目做到極致,我們想只要運籌科學,用兵得當,拼死堅持,精誠團結,就一定能夠很好實現。
  6、排除艱險,千方百計前往舟曲,製作特大泥石流災害救援節目。
  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當天,在前往蘭州、西安的機票脫銷的情況下,我們派出三名記者連夜乘火車到西安,然後乘汽車翻山越嶺,冒着生命危險,行駛一個晝夜到達災區,在行動、拍攝、生活都異常艱難的情況下,三名記者拍攝製作了兩集節目《生死峽谷地帶》。
  除此之外,我們還製作多部突發事件和重大題材的專題節目。如:反映新疆抗風雪的《隔不斷的風雪路》、《迷失的羊群》、《尋找賽爾江》、《雪崩後的空中救援》;反映上合組織聯合軍演的《集兵哈薩克斯坦》(三集);反映中泰陸軍聯合訓練的《特種兵的握手》(二集);反映中巴特種兵聯合訓練的《中巴反恐訓練紀實》;反映中羅陸軍聯合訓練的《中羅陸軍山地聯合訓練紀實》;反映上海世博安保的《"打假"正在進行》;反映廣州亞運會的《揭秘亞運會開幕式威武鼓陣》;反映八一飛行表演隊在珠海航展上絕技表演的《珠海航展側記》;反映澳大利亞海軍友好訪問的《"袋鼠"來了--澳大利亞軍艦訪華紀實》;反映和平方舟南海巡診的《"和平方舟"南海行》(三集);反映海軍護航兩周年的《中國海軍護航風雲》(兩集)等等。這些節目內容基本囊括了今年我軍參與的所有突發和重大事件,為及時、深入、全面宣傳我軍在搶險救災、對外交流、維護世界和平等突發和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現做出了貢獻。

  三、  主動策劃系列節目,打造有分量的作品,營造收視熱點。
  2010年,《軍事紀實》欄目主動策劃播出了多部系列節目,發揮了欄目日播的優勢,較好地落實了軍隊的宣傳思想,保持了收視率的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節目分別是春節期間播出的五集節目《軍中狀元360-2010季》(六集);反映常年堅守在中朝邊界官兵愛國奉獻精神的《中朝邊防紀行》(八集);清明節推出《懷念戰友--2010清明祭》(五集);反映南方多省區邊防官兵查毒緝毒事跡的《南國斬魔行動》(五集);反映武警狙擊手集訓隊的《誰是狙擊英雄》(四集)。同時欄目注重宣傳部隊的中心工作,拍攝多部優秀的反映部隊日常訓練、演練、集訓專題節目,如《特種兵集訓隊》(二集)、《陸戰男兵的集訓生活》、《礪劍反恐集訓隊》 (二集)、《蛙人集訓隊》(二集)《反劫機突擊組》、《勇士集訓隊》等等。
  欄目還依託重大事件,以打造精品、鍛煉隊伍為出發點,重點推出了六部39集計1170分鐘的重量級作品,如反映川藏線汽車兵線上生活的《新川藏線傳奇》(十集);反映上將陳士榘的《上將陳士榘》(三集)和全面跟蹤拍攝的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執行任務情況的《護航正在進行》(七集);反映海軍"和平方舟號"大型醫院船非洲巡診行動的《和平方舟非洲行》(五集)等等。
  為拍攝製作《新川藏線傳奇》,欄目集中精兵強將分三路,跟隨川藏兵站部汽車兵,從四川雅安出發,行程2149公里,途經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達到5000多米,在14天的時間裏,拍攝高清素材長達130多小時。攝製組成員與常年工作在川藏線上的汽車兵們一路同行,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在高原的風霜雪雨中,記錄下川藏線汽車兵締造的傳奇故事,展現了駝隊一樣的汽車兵們為西藏、為邊疆建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節目播出之後引來潮水般的反響,網站上的點擊率迅速飆升,留言源源不斷,從總部機關、首長到全國普通觀眾,索要光盤的不計其數,收穫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這樣一個短平快的系列節目的完成,是我們又一次對重點題材集中用兵,重點突擊,合力打造的結果,給我們今後此類節目製作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今年欄目兩度派遣記者隨軍艦漂洋過海,長達數月拍攝《護航正在進行》和《和平方舟非洲行》,這是我們欄目開播以來的又一次大動作,我們克服時間特別長、投入特別大的困難,為的是抓住特別題材、投入特別力量、爭取特別效果。同時借助特殊題材豐富節目內容,擴大欄目視野和影響力,同時也鍛煉編導能力,豐富編導閱歷。

  四、  積極完成職責賦予和上級交辦的典型宣傳任務。受到總政首長表揚。
  2010年,《軍事紀實》欄目共播出各類典型節目23部29集,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宣傳。其中國防生典型節目《指導員習武記》受到總政李繼耐主任的書面表揚。

  五、  調集精兵強將,克服重重困難,高質量完成在一套"第一精品"時段播出44期節目。
  在臺綜合頻道邀請《軍事紀實》欄目進入一套暑期特別編排"第一精品"時段後,我們覺得這是軍事節目在時隔六年後再次登錄央視重要播出平臺的很好時機,是軍事節目再次崛起的標誌,説明軍事節目在幾年的勵精圖治之後,再次躍升到一個引人矚目的層面,是表現軍事節目品質追求的絕好機會。然而,由於播出時間緊迫,留給我們的創作時間特別緊張,而欄目本身的日常製作播出任務也很繁重,因此,有些人産生了畏難情緒。為此,我們專門召開全欄目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決心不計代價,不懼困難,堅決打贏這場關乎軍事節目聲譽和未來發展空間的攻堅戰。隨後,由製片人魏紀奎帶隊,選擇欄目最得力的編導、編輯,成立特別編輯組,迅即開展特別節目製作。經過趕制,一批節奏緊張、情節跌宕、內容健康向上、故事好看、畫面精良、包裝新潮的特別節目在一套每天中午13點推出,播出第一週就引起廣大觀眾好評,許多媒體給予了關注報道。並迅速拉起了時段收視率,受到臺領導、綜合頻道領導的一致稱讚。隨後,編輯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通力合作,幾乎每天都是通宵達旦,平均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共製作播出了44期節目,平均收視率達到了0.8以上,單期多次突破"1 ",打了一個漂亮的突擊戰。綜合頻道專門給中心寫來感謝信,總政李繼耐主任在給中心領導的來函中也特別給予充分肯定。由於這一次的卓越表現,臺綜合頻道函告中心,2011年《軍事紀實》欄目繼續在央視一套播出120期節目。

  六、   繼續加強欄目文化建設,強化集體意識,營造團結和諧人文氛圍。
  欄目一直把建設欄目特色團隊文化當做凝聚人心的粘合劑,自開播以來,
  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一個團隊、一面旗幟、一個主題,在這樣的組織形式之下,強化大家的集體意識。今年年初,我們舉辦了春節表彰聚餐會,對年度先進人員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五月份,欄目播出1000期,我們在北京軍區某部舉辦主題活動,完成了在英雄部隊參觀學習、打靶、新黨員在功臣號坦克前宣誓、舉辦了主題演講活動。此外,我們還組織大家參觀了世界文化遺産和國家級地質公園,開展爬山比賽、野炊燒烤,使大家鍛煉了身體,放鬆了身心。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一次非常積極、健康、有益的集體紀念活動。這樣的活動教育了隊伍,增長了見識,受到了團隊成員的一致歡迎和部隊首長的由衷讚揚。
  在《軍事紀實》欄目的宿舍、機房,欄目建立起文化墻,將開播以來的歷次集體活動的照片、紀念板鑲嵌懸挂起來,一張張照片如同一個個腳印,記錄着欄目的過去,也表達着欄目對大家工作的感念,無論照片中的人是否已經離開,只要他為欄目做過貢獻,欄目就永不會忘記。這樣的一種思想,是我們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此外,欄目已經形成一種習慣,只要到艱苦地區拍攝的記者,出發集體送,回來集體迎,到境外長時間拍攝歸來,欄目製片人、主編等都要到車站、機場獻花、打橫幅迎接,並隆重給記者接風洗塵,以此表達對執行艱巨任務記者的尊重和慰問。

  七、  多部作品角逐全國、全軍評比,獲得大獎。
  2010年,《軍事紀實》欄目共有13部作品獲得國家、軍隊大獎。《軍事紀實》欄目獲得全國一等獎,欄目製片人魏紀奎獲得全國優秀製片人獎。在全國、全軍為軍事電視爭得了榮譽。
  1月,在"人文中國"紀錄片論壇暨2008-2009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十優"表彰活動中。欄目選送的《許光達大將》獲得特別獎;《大閱兵2009》獲得"十優"節目獎;《重兵汶川》、《心中有朵格桑花》、《槍王的秘訣》獲得好作品獎。
  6月,在中廣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十周年暨紀錄中國2009表彰活動中。《軍事紀實》欄目獲得優秀欄目一等獎(全國共9個欄目),魏紀奎獲得優秀製片人(全國共5名)。
  7月,第四屆優秀電視軍事節目評析結果揭曉,欄目選送的《閃電槍手陳國濤》獲得單本專題一等獎等。
  10月,欄目創作的大型高清紀錄片《大閱兵2009》在首屆大學生電視節上獲得唯一一部"最受大學生矚目的電視紀錄片"獎。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李繼耐主任為此專門發來賀信,對欄目提出表揚和寄予殷切期望。
  11月,《大閱兵2009》獲得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提名獎。
  12月,《大閱兵2009》獲得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該獎項三年評比一次,全國僅八個);獲得解放軍首屆新聞獎一等獎(全軍電視一等獎僅兩個)。

  八、  明年打算。
  1、完成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的大型高清紀錄片《軍魂》。
  2、完成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大型節目《平地驚雷》。
  3、完成"九一八事變"80周年的大型節目《"九一八"真相》。
  4、重點打造一套播出的120期節目,繼續擴大影響,鞏固陣地。
  5、完成反映中國鐵道兵輝煌歷史的五集節目《永遠的鐵道兵》。
  6、完成系列節目《中國西部邊防》、《中國海防紀行》的拍攝。
  7、爭取總參外辦的支持,開始製作系列節目《走鄰邦》。
  8、製作播出反映外軍留學生在中國軍校學習生活的五集節目《他們在中國留學的日子》。

  《軍事紀實》欄目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