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軍事頻道 >

廈門市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建設紀實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這是一片風景迤邐的聖地,“白鷺之島”的魅力海濱,讓多少人流連忘返;這是一座經濟騰飛的熱土,30多年特區發展,已成為海西建設“領頭羊”;這更是一座軍民相依的城市,興國強軍齊雙贏,已連續6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這就是廈門,站在改革開放和軍事鬥爭準備“兩個前沿”時代潮頭,廈門讓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齊頭並進,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同步提升,趟出新時期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全國雙擁模範城考評唯一副省級試點城市。

    觀念融合,讓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同頻共振”

    今天,站在廈門港國際旅遊碼頭,寬闊的航道,普通油輪進出港遊刃有餘,即使大型軍用航渡裝載輪船,也出入自由。

    小小的旅遊碼頭,為何如此“浪費”?原來,當初設計時,廈門市黨政領導以戰略眼光,在“頂層設計”增加博坦航段拓寬項目,航道寬度由250米拓寬至300米,航道底部進行炸礁疏通,雖然多投入了近千萬元,但滿足了部隊航渡裝載需求。

    “其實這並非浪費,這是廈門人民對自身命運的考量!”作為軍事鬥爭準備的最前沿,廈門市歷屆黨委班子都有這樣的全局觀念。市委書記于偉國由衷説道:“離開了國防的支撐與保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建設,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更不可能有350多萬市民的幸福生活!”

    現在,作為國家海峽西岸發展戰略龍頭之一,廈門市委、市政府的大局眼光更加明銳,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廈門的發展,必然是軍民融合式的發展,而‘融’字的關鍵,就是思想理念的融合!”

    環遊廈門,這裡交通四通八達,特別是環島幹道隧道、雲頂隧道、翔安隧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讓廈門在全國率先實現周恩來總理生前提出人均1平方米人防目標,人均防護面積保持全國第一,成為廈門“平戰結合”佐證。近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充分考慮軍隊和國防建設需要,把重大軍事建設項目納入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部隊建設遇到的難題納入政府督辦事項;把擁軍工作納入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

    在廈門成功大道旁,有一片綠樹成蔭芳草地,取名“不爭公園”。説起公園名字的來歷,駐廈某集團軍政委姜勇深有感觸。前年,廈門市建設城市快速公交通道時,按規劃要經過部隊營區一角,考慮到軍事設施安全,市財政追加1億多元改建了隧道,滿足了國防需求。

    “不與部隊爭地,不與部隊爭利,讓國防與經濟‘雙輪齊驅’,促進廈門全面發展!”該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張學傑説,這就是立碑取名“不爭公園”來歷,這也成為廈門市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生動寫照。

    去年,廈門市專門在烈士陵園豎起了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群雕《永志銘心》,雕塑群中的27個人物,都高達2米,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渡海、搶灘、登陸、戰鬥勝利等廈門有代表性戰鬥場面,時代提供人們勿忘廈門歷史。

    現在,廈門雕塑廣場每週開展一次“啟航明天”、爭當“四好少年”的中小學教育活動,組織駐廈部隊、大中小學學生舉行“軍地青年攜手,青春奉獻祖國”專題活動,同步增強軍地青少年國防思想。

    每天,翻閱《廈門日報》,打開廈門電視臺,或者收聽廈門廣播電臺,都會感到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無處不在。近年來,廈門市設立省級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就達12個,開展經常性教育培訓活動,每年培訓達20多萬人次,軍民同心、軍地一體、融合式發展的思想理念已經深入廣大軍民骨髓。


    機制創新,讓戰場建設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幾年前,某電子對抗大隊“招兵買馬”,在廈門組建。裝備調撥,人員編組,一切都有序推進,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部隊沒有駐地。廈門本島地幅狹小、寸土寸金,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資源尤為稀缺。

    面對如此處境,剛上任的大隊領導認為困難解決如同啃塊硬骨頭,遙遙無期。哪知道,報告上交後,半年不到,廈門就將經濟開發區524畝土地劃撥給大隊新建營房。

    “這得益於‘三級會商協調機制’。”大隊政委臧運海感慨道,這是機制創新帶來好處,這就是特區發展速度!

    為了讓城市建設和戰場建設快速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廈門市建立軍地“三級會商協調機制”:軍地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軍地分管領導處理階段要事協調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軍地職能部門處理日常事務溝通會議制度,遇事隨時召開。

    “融合程度越高,經濟與國防建設發生衝突就可能會越多。”廈門市市長劉可清説,“三級會商協調機制”就是一個創新,為及時有效化解矛盾鋪平道路。

    廈門某舊機場是1950年由中央軍委批准建設的軍用機場,佔地1700多畝。機場建成後,並未投入使用,造成軍民土地爭議,隨著經濟發展,矛盾更加凸顯。經過軍地多次會商協調,以土地置換和經濟補償,終於圓滿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今天,每名乘坐飛機抵達廈門的旅客,都會節省時間6分鐘左右。廈門航空公司負責人介紹,在跨區域軍民航共建模式建成之前,降落廈門飛機會多飛幾分鐘,航空公司為此每年就要多開銷5000多萬元的燃油費。原來,軍用航線與民航有交叉,為保證安全,民航降落廈門機場須得繞個“小彎”。

    經濟為國防“讓路”,國防同樣服務國家建設大局,這就是融合式發展帶來的“雙贏”。不久後,廈門市與空軍漳州指揮所在國內建立分區級別航空協調機制,聯手優化空域和機場進離程序,民航“繞道走”問題迎刃而解,部隊戰鬥力和民航民航準點率同步提升,每年還為1300多萬來廈門旅客每人節省時間5-7分鐘。

    創新機制,軍地會商,同步協調,讓廈門市軍民融合式發展駛入快車道。目前,3大方面10多項的雙擁新機制已涵蓋了廈門人防、交戰、衛生、水電等方面,為國防和經濟建設同步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擁軍,讓智力為生産力戰鬥力同時服務

    科技,不但是第一生産力,也是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引擎”。

    廈門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科研機構100多家,科研人才12萬人,是全國科技示範城市。廈門市委市政府領導敏銳地感到,將科技優勢同時轉化為生産力和戰鬥力優勢,是時代賦予地方黨、政領導的責任,也是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內容。

    “砰、砰、砰!”3發槍響後,戰士小馮清晰“看到”自己的射擊彈道,彈著點全部偏下,他迅速改變瞄準姿勢,矯正偏差,再次射擊命中“靶心”。他一邊察看“步兵分隊武器應用射擊系統”,一邊介紹説:“這套系統作用大著哩,射擊訓練全程記錄,幾次就發現了我射擊中的毛病!”

    “這是國家海洋三所為我們送上的‘擁軍大禮’!”廈門警備區司令員黃謹皚介紹到,此系統徹底改變了步兵訓練內容單一、分散狀況,豐富了步兵分隊訓練的內容,大大提升訓練效益。

    科技,已成為廈門擁軍的“重頭戲”。這幾年,一批批擁軍支前舉措圍繞國防建設主題主線籌劃展開:

    建立科技擁軍支前“專家庫”,吸納數百名高層次專家學者和科技人員,為部隊提供科技服務5000多人次,“專家庫”成員走進練兵場進行技術指導,協同部隊研製出“步兵武器激光瞄準器”、“火炮火控系統微觀指揮儀”、“模擬海上攻潛訓練系統”等200多項科技攻關成果;

    建立海洋、航海、蔬菜、醫療、教育、機械、交通等8個科技擁軍基地,各級科技部門依託基地成立了上百個科技擁軍服務小組,常年活躍在擁軍支前第一線。農業科技部門為部隊培訓各類後勤技術骨幹100多期,受訓人員達2多萬人次,為部隊農副業生産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

    建立高新技術戰鬥力轉化平臺。10多家高科技企業為共建部隊科技成果轉化設立專項獎勵基金,船舶製造、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生産企業定期到部隊進行科技需求論證,做好各類裝備加裝改裝軍事技術和手段的“接口”預留,幫助部隊革新裝備器材300多件。

    ……

    在廈門某港口,有一座5000噸級可潛式滾裝碼頭,組合錨泊,升潛自由,這項由市政府和交戰部門出資研製的移動碼頭,不但可作為民用貨物裝載,而且極大滿足部隊裝備裝載的需求。這一項目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和鷺江大學等院校把智力支前工作納入高校綜合發展規劃,採取委託培訓、在職短期培訓、招收國防生、選送優秀畢業生和組織講師團講學、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幫助部隊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駐廈某集團軍軍長馬成效感慨地説,科技擁軍為部隊戰鬥力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熱詞:

  • 雙擁
  • 軍隊
  • 科學
  • 群眾
  • 百姓
  • 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