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軍事頻道 >

美智庫稱解放軍1000海裏空中加油能力超法軍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3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17日文章稱,隨着解放軍部隊投射能力的持續增長,其境外活動的範圍將不斷擴大,而在中國未來的部隊投射能力中,中國在1000海裏範圍內的空中加油能力超過法國35%。為進一步提高該領域的能力,中國已經從國外購買了加油機,而且國內也生産了很多可執行此任務的飛機,但在國産加油機中,僅有轟油-6( H-6U)空中加油機可向解放軍空海兩軍的殲-8和殲-10戰機實施空中加油作業。

    解放軍開始針對更遠距離行動進行訓練及裝配

    文章稱,中國近年在其沿海地區表現出空前自信,這使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北京如何投射其漸增兵力的問題。儘管確實值得注意,但如果只把焦點放在中國沿其外圍區域的行動上,就容易掩蓋更具深遠意義的趨勢,即解放軍如何進行現代化以使其能夠向國界外更遠的地方投射兵力。自2004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頒佈有關解放軍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以來,中國一直在參與執行多種海外任務,包括亞丁灣的反海盜行動、海地救災以及吉爾吉斯坦的非戰鬥撤退行動。的確,北京政府已針對許多平臺(例如大型兩棲艦、遠程運輸機、海上補給船以及醫院船)投入了資源,而這些不能只用“為臺海衝突做準備”來解釋。與此同時,解放軍也開始針對更遠距離的行動而進行訓練及裝配,而且解放軍一直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其在這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行動的類型很可能預示着中國未來數十年的兵力投射趨勢。

    非戰鬥撤退行動(NEO):隨着中國海外利益及資産的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開始遷往海外管理並從事多種商業、製造、能源及採礦行動。這一趨勢增加了海外災難(不管是自然或是人為災難)影響中國海外公民的可能性。繼今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爆發暴亂後不久,北京政府便派出總共6架包機,幫助近1300名中國公民撤離吉國。此外,中國還在海地(2010年)以及所羅門群島(2006年)開展過類似的小規模非戰鬥撤離行動。

    維和行動(PKO):中國首次嘗試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在1989年,當時北京政府向納米比亞派遣了20名選舉監督員,以支持聯合國過渡協助小組(UNTAG)的工作。隨後幾年裏,中國每次派遣的維和人員都越過了2000人。這一時期,中國人還參加了除最初觀察員任務外的其他廣泛任務,包括維和、民間治安以及供水工程、運輸以及醫療服務等。現在,中國維和人員已經出現在科特迪瓦(聯合國科特迪瓦行動)、黎巴嫩(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剛果民主共和國(聯合國駐剛果民主共和國特派團)、蘇丹(聯合國駐達爾富爾特派團與聯合國駐蘇丹特派團)、東帝汶(聯合國東帝汶綜合特派團)以及西撒哈拉(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參加聯合國維和任務使解放軍受益匪淺,例如在多國環境中進行訓練、積累非戰爭軍事行動(MOOTW)的經驗以及在不同政治、種族及地理環境中開展行動的技巧。

    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HA/DR):自2000年以來,中國甚至參加了10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行動。包括2007年積極幫助緬甸應對熱帶風暴“納爾吉斯”、2010年1月將一個由60人組成的搜救隊派遣至海地。與此同時,解放軍頒佈的第7版軍事訓練和評估綱領(OMTE)也描述了解放軍的特殊訓練需求,突出了參加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的重要性。而且,最近建造的“安慰”級醫院船以及多用途大型兩棲艦(其中一艘最近剛剛加入救援艦隊)都將有助於海外人員的緊急反應部署。

    保護海上交通線(SLOC):2008年12月,在馬來西亞海軍成功營救遭遇海盜襲擊的中國海員幾天后,解放軍便派出了一支由三艘艦船組成的小型艦隊。這支最初的艦隊包括兩艘驅逐艦、一艘海上補給艦、多架直升機以及大約70名海軍特種部隊官兵組成,他們在行駛4600多海裏後到達了亞丁灣。到兩年後的現在,中國已經派出了其第七支護航艦隊,並且維持着在亞丁灣持續存在。其中,兩艘“福池”級海上補給艦輪流為解放軍部署的兩艘水面艦(採用驅逐艦、護衛艦以及最近的船塢登陸艦多種組合方式)進行補給,併為他們存儲飲用水和食物。期間,這些海上補給艦廣泛使用當地港口進行了再補給。

    解放軍1000海裏空中加油能力超法國

    隨着解放軍部隊投射能力的持續增長,中國將能夠參與邊境外更大範圍的作戰,可能包括反暴亂、國外內部防禦甚至是非法侵入行動。在中國未來的部隊投射能力中,以下五個平臺非常重要:運輸機、空中加油機、大型兩棲艦、航母和衛星。解放軍無疑將發展相關理論、戰術、技巧和程序來有效使用這些平臺,但這些平臺的實際發展是力量投射的一個重要和必要因素。

    運輸機:運輸機是遠距離運輸部隊和大多物資以及向深入內陸的地方派遣部隊最快捷的方式,在缺少公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往往很有必要。如果有友好國家提供機場(至少允許飛機進入和降落的空域),運輸機會是兵力投射的必要物資,它們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向海外部隊投送關鍵物資,而一般航運需要數周的時間。雖然僅美國和俄羅斯擁有數百運輸機,但中國目前也有少量大型和中型運輸機(約47架,分別是II-76M和Y-8)。中國的軍事運輸能力正在增強,國內航空艦隊正在擴大,其中包括24架大型運輸機,由波音747F、MD-11F和空客A-300F飛機組成。

    空中加油:空中加油是軍力投射的另一個重要部分,缺少這一部分,許多遠征能力都會嚴重受損。中國目前擁有約13架空中加油機,在約1000海裏的範圍內,其運輸能力超過法國總加油量的35%。為進一步提高這一領域的能力,中國已經從國外購買了加油機,而且國內也生産了很多可執行此任務的飛機。目前,國産H-6U(由B-6中程轟炸機改裝而來)是唯一能夠能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的殲-8和殲-10加油的飛機。在今年9月哈薩克斯坦的“和平使命2010”多邊演習中,中國展示了在支援模擬遠程作戰時的空中加油能力。

    大型兩棲艦:在所有平台中,大型兩棲艦可謂最能體現力量投射力,它們幾乎可使一國將兵力部署到任何地方。僅靠海上能力一項,中國目前理論上最多可通過50多艘中型和坦克登陸艦,運送近12000名海軍士兵和解放軍兩棲士兵,進行相對短程行動,如運往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潛在熱點地區。

    中國最近購買了船塢登陸平臺,北京開始發展能夠到達全球的兩棲力量。因此一艘071式船塢登陸艦,就可將一個800名海軍的兩棲營運往世界無防禦或輕防禦的沿海地區,無需取得基地權或上空飛行許可。最近,在亞丁灣的海上交通線的保護行動中,中國展示了071式船塢登陸艦能夠在全世界行動的能力,而且其在未來能夠支援其他形式的行動,如人道主義援助/救災或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中國的目標,但可能會在未來發展更大型的兩棲艦。例如,理論上説,中國再購買兩艘071式船塢登陸艦就可為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提供足夠的運力。但中國要達到海軍陸戰隊的能力,還需要研發或採購直升機母艦來提供空中支持。

    航母:中國目前正在推進建造自己的航母。另外還有人懷疑,解放軍可能會購買俄羅斯建造的蘇-33等戰機,或發展能夠容納殲-15的航母。未來中國航母可能提供防禦性空中掩護,成為攻擊機平臺,此種能力將大大提高力量投射力和靈活性,但當然並不是進行此種作戰的唯一方法。


衛星:目前,中國正在發展用於情報、監視、偵察(ISR)及導航用途的衛星。過去十年間,“海洋”系列光電與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星獲得了發展,而且當前還得到了“天鏈”數據中繼衛星的補充。中國有望最終發展由六顆數據中斷衛星組成的未來網絡,該網絡將為其提供其多種情報、監視及偵察衛星近實時的情況。在不願意未來完全依賴美國所維持GPS網絡(華盛頓能夠關閉該系統)的情況下,中國將其北斗系統衛星視為一種重要導航工具。也就是説,北京政府尚有待拓展該系統以便在地區之外使用。

    雖然與對外派遣兵力的法國或英國相比,解放軍海軍力量投射能力尚屬新生事物,但其投射能力卻正在胡錦濤主席“新歷史任務”的呼籲下,不斷提高並壯大。不過,文章指出,伴隨着戰略級焦點擴大的投射能力的提高,有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會對中美關係和國際政治産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