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誓言】王淦昌:我願“以身事國”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6年06月09日 09:5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天我們過端午節,紀念屈原,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屈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

中國共産黨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團體。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特別報道《誓言》,要給大家介紹,在面臨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之間做出選擇時,毫不猶豫的許下“以身事國”承諾的我國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科學家王淦昌。

1961年,當核武器研製的國家任務突然降臨時,54歲的他許下了“以身事國”的承諾,王淦昌,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這句擲地有聲的誓言背後究竟有怎樣的選擇和擔當,又意味著什麼樣的奉獻和犧牲呢?

每個中國人都會記得這樣的場面和這聲巨響,那是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聲巨響不僅讓中國挺直了腰桿,也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但1959年,在我國核武器事業剛剛上馬時,蘇聯卻撤走了在華專家。一位蘇聯專家在臨走前留下一句話:“沒關係,我們走了,你們有王淦昌”。

王淦昌當時因為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而轟動了整個國際物理學界。有不少科學家認為,王淦昌如果繼續他的研究方向,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選擇了“以身事國”,意味著王淦昌不僅放棄了個人學術成就的機會,就連他的名字也消失了17年。為了保密需要,他主動提出改名王京,“京”就是北京的“京”。之後不久,他告訴家人要去西安出一趟長差,其實他是悄悄進駐了設在青海的代號為221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當年的221基地,方圓1100平方公里之內幾乎荒無人煙,直到1995年這個軍事禁區才全面退役。

核武器研製基地當時設有4個委員會,王淦昌是“冷試驗”委員會的主任。“冷試驗”被稱為是揭開原子彈之謎的“第一步”,也是原子彈到底能不能爆炸的關鍵。

一方面是國外的技術封鎖,另一方面是爭分奪秒的國家任務,為了爭取時間,確保成功,54歲的王淦昌凡事都衝在前頭,越有困難、有危險他越要先上。

從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到地下核試驗,王淦昌隱姓埋名17年,不僅見證了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也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為什麼王淦昌能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毫不猶豫地拋棄一切個人得失,堅定地做出以身事國的承諾?

他的入黨介紹人,原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李毅曾經在一篇名為《傑出的科學家光榮的共産主義戰士》的文章中,提到王淦昌申請入黨時説過的話:“我親身體會到,在帝國主義蹂躪下,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是一個十億人民、八億農民的大國,這樣一個大的國家,沒有共産黨的堅強領導,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不可能的。”

正因為有這樣堅定的信念,1978年王淦昌回到北京工作後,他“以身事國”的誓言並沒有隨著國家任務的結束而終止,而是成為他一生堅守的承諾。

但另一邊,對於家庭和孩子,他卻留下了17年的空白。在北京,我們見到了王淦昌最小的女兒,76歲的王遵明。她説記憶中的父親永遠是説走就走,幹什麼也不能過問。真要問起來,就一句話:“國家要我幹什麼,我就要幹什麼。”

在王淦昌的家鄉江蘇常熟檔案館,我們找到了他手寫的100多本工作筆記。在上世紀70年代的筆記中王淦昌經常提及有關核電的內容,其中一處寫道:“買核電站買不起,必須立足於國內”,也正是在他的倡導下我國相繼建設了秦山和大亞灣核電站。

除了核電站,著名的863計劃也是在王淦昌的倡議下發起的。1986年3月3日,他與王大珩、楊家墀、陳芳允三位科學家共同向中央提出了“研究和發展我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也就是實施至今的 “863計劃”。近30年時間裏,誕生了許多像超級雜交水稻、深海機器人這樣利國利民的創新技術和科研項目。

在北京,我們見到了與王淦昌一同工作了30多年的同事杜祥琬,今年78歲的杜祥琬回憶説,在王淦昌生前最後的日子,他經常借彙報“小太陽”工作進展的名義去看望他,讓他高興。“小太陽”是王淦昌獨立提出的,學名叫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創議,這是一種研究核聚變能的新思路。因為核聚變的反應與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類似,所以王淦昌親切地叫它“小太陽”。

杜祥琬回憶:“看他最好的安慰他的辦法,就是給他講工作進展,他最願意聽的也是這個。我給他彙報實驗的情況,説實驗又取得了進展,他就把兩個手從被窩裏伸出來,鼓鼓掌,説大家一定會做的更好。”

1998年,91歲的王淦昌因病逝世。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王淦昌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頒發了重515克的黃金獎章。王遵明代表全家,把這枚獎章捐獻給了父親曾經任教過的浙江大學。

現在這枚獎章保存在浙江大學的校史館,每一位入校新生都將從這裡開始他們的大學生活。

王淦昌用盡一生才智,化為黨和國家的柱石。只有一件東西,在他有生之年,鄭重地留給了家人。這也是王遵明珍藏的父親唯一送給她的禮物——一本記載王淦昌生平的書。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