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解讀張以慶:絕望之後的燦爛

張以慶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人物》雜誌 2011年11月29日 16: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三

  以我的推測,張以慶進到電視臺之後的壓力應該是非常之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幾乎沒有一樣可以讓別人看重他的東西。他赤手空拳。他單槍匹馬。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甚至一切都得從頭學起。更要命的是,他並非一個血氣方剛二十郎當歲的年輕人,那時的他已經三十好幾。用常規的眼光看,這在電視界已經不是一個打拼的年齡,而是一個功成名就開始享受勝利成果的年齡。與他同年出生的人們都已經拍出了足以讓自己在電視山頭立足並領略榮譽風光的片子,成為電視臺一叫一聲轟響的人物。而可憐的新入道的張以慶此刻卻剛剛抵達山腳,他才換上鞋子,準備起步來爬這座滿是競爭對手的山峰。放眼望去,可以説,幾乎所有人都有著更能比張以慶拍出好片子的先天條件。

  其實壓力何曾只是來自外界。相當多的成分倒是來自張以慶自己。我所知道的張以慶是一個心氣很高的人,是一個不甘於做庸常之輩的人,是一個不願意讓同行輕看的人,更是一個想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這種想要有所作為的上進的慾望,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多年教導的結果,張以慶也逃不出這種宿命。

  今天回想起來,有一點,張以慶倒是應該慶倖的。那就是:十幾年前的電視臺,並非一個高手林立之地。因為它的社會地位的虛高和經濟利益的實惠,使得它的人員組成結構十分複雜。這樣的結果導致電視臺整體的文化素質偏低,應付日常播出倒也罷了,但做出有水準有價值的電視片,卻實在為難他們。同時,電視臺又不是一個讓人産生鬥志讓人奮進之地。經濟大潮席捲而來時,旋風一樣變幻著的新生活,每天都對這些遊走在新生活中的電視人進行著強刺激。很多人的眼花了,心亂了。電視臺漸次變成了一個浮躁膚淺而容易腐蝕理想、容易消解意志的地方。與張以慶同時攀登的人們,有人原地躺了下來,有人減緩了步子,有人改變了方向,有人更是索性退了回去。當然,任何一座高山,總歸會剩下一些執著的攀登者,他們是一群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目標的人。這群人中就有張以慶。

  對張以慶來説,這就是他的機會。此刻他所有的短項全都變成了他的強項。他沒有根基,但他有目標;他沒有文憑,但他有才華;他沒有背景,但他有閱歷;他沒有名聲,但他有社會經驗;他沒有專業訓練,但他有文學功底。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些別人所沒有的,那就是他天生敏感的直覺,他面對工作的熱情,他一絲不茍的態度,他堅持到底的信念,以及他小心謹慎的性格。拍電視是一個集體行為,需要合作同伴的團結,需要人文環境的和諧,而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在從事這個行業時,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即是張以慶在電視界的山道上比別人走得更高更遠的最大前提。

  從1987年起,張以慶拍出了一系列富有個性的紀錄片。最早從《童年,七彩的歌》到《紅地毯上的日記》到《啟程,將遠行》到《舟舟的世界》再到他目前的頂峰《英與白》。他每一部片子的出手,都讓人對他刮目相看一次。如果説他早期的作品還有些矯情,更帶有文學青年的那種小資情調。但拍到後頭,整個狀態都變得流暢和自如起來。

  可以説,張以慶終於實現了自己。他找到了如何向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方式,那是他用文字沒能做到的事。現在他選擇了鏡頭,鏡頭成為他向世界發出自己聲音的語言。

  十幾年來,他就一直這麼拍著,只盯著這一件事幹到底。有時候,你覺得他就像他的紀錄片《英和白》的生存狀態一樣。不管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也不管他的同行又在做怎樣新的嘗試,他只是心無旁騖地做他想做的事。紀錄片仿佛是英,而他自己則是白。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