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紀錄片不是紀實片”
片子拍完以後,素材共5000分鐘,看一遍就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最後他把素材看了三遍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張以慶足足放了一年沒有動。在32歲以前,張以慶有十年的時間,是在武漢手錶廠當工人。以工人身份調到湖北電視臺後,從事了18年的紀錄片攝製。臺裏對兩年前獲得范長江新聞獎的他的節目是免審的。
而對片子的産出以及回報,投資人曹海鷹也沒有預期。這樣的榮譽和信任,讓張以慶再次陷入了像9年前“想”自己得乙肝的心理困境之中。
當初剪《舟舟的世界》,張以慶每天晚上都會環武漢的東湖騎一圈自行車,然後每天只寫一句解説詞,這一次,煞費苦心的張以慶還是將《幼兒園》剪出來了。兩位園長,三位班主任,還有每週末最遲來接走孩子的那位母親,都看到了片子。本位的考慮還是讓有心理準備的園方覺得難以接受。張以慶説,面對現實確實不容易,但你總得對幾十年後負責任,我們應該想到的是,這些孩子在10年或者20年之後再看這部片時候的感覺,因為我們想表達的不是一個個體,而是這個社會共性的東西。那位母親也在電視臺工作,看了片子以後,她説她想過來和張以慶一起拍紀錄片。
關於張以慶的紀錄片,無論是《舟舟的世界》,還是《英和白》,包括今天的《幼兒園》,爭論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比如,有人説他的紀錄片過於講究鏡頭、聲音以及構圖,唯美精緻得不像是真實的,並且指出他片中的一些細節不真實客觀。對此,張以慶説,紀錄片不等同於紀實片,生活也不只是過程和線性的實錄,除了故事、細節之外,還有思想、情緒這樣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他要做的就是形而上的表達。比如很多人質疑他在《英和白》中,熊貓英和女人白所看的電視節目是後期貼上去的,張以慶説,你覺得這很重要嗎?
張以慶曾經在大學裏和學生們説,你們都能夠對我説紀錄片必須是真實的、客觀的,紀錄片應該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其實你們在還沒有真正拍紀錄片之前,就已經給自己綁上了繩子。在一個追求多元、尊重差異的年代裏,應該容許更多的創新和變化。張以慶説中國的紀錄片教學其實也有著很大的問題。
張以慶開玩笑説,其實自己挺恨曹海鷹他們的,因為他在拍片時興致挺高,但是對於片子出來後的市場以及回報,卻從不著急。曹海鷹毫不掩飾自己對張以慶紀錄片的喜愛。他在《舟舟的世界》投了10多萬,《英和白》投了20多萬,而《幼兒園》的剛性和軟投資加起來要多得多。現在只有《舟舟的世界》收回了成本,但主要靠的是海外市場。
製片趙虎非常遺憾此次沒有跟張以慶到廣州參加紀錄片大會。因為他起初沒有想到本次大會的交易環節,採用的是歐美通行的買家和賣家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而不是以往那種傳統的設攤擺賣的形式。趙虎説最大的問題是國內紀錄片市場不成熟,像《幼兒園》獲獎以後,也有各地電視臺過來聯絡播出,很多都希望能夠免費播出,要不就出價1000或者是2000元人民幣。趙虎説,好的紀錄片,就應該有合理的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