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輝煌·創意
BQ:《輝煌六十年》的最初創意是什麼?
S:講述中國百姓的六十年,只是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一個現象,一個事實。中國人六十年來是怎麼站立起來的,1949年中華民族以一個民族的姿態站立了起來,但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其實是開放以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才有了這種意識。
BQ:您的初衷是想要關注中國老百姓這六十年的生活嗎?
S:是的,這個主題主要是談人性的解放,因為這是有價值的,我個人的工作經歷和感受都融於其中。1988年,準備四十年大慶時,我做了兩個版本的天安門片子,一個版本是紀錄片的形式,那個年代並不認可含蓄的表達方法,所以這個沒有播出,另一個是專題性的,是單集的,後來獲得了一個獎。
BQ:那時候您才剛畢業四年吧?
S:是,我的經歷相對比較順利。我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那個時候比較缺少這方面的人才,不像其他的專業,得實習兩年,我們畢業以後就直接上崗工作了。
BQ:時隔二十年您再次做這樣一個片子,感受如何?
S:我對這個題目有一種情結,站在央視的角度,是有責任做這種大型的紀錄片的。但不可否認紀錄片往往都是很個人化的。
BQ:很主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S:我是受到了英國BBC影片的影響,通過中國人的很多方面,比如家庭、婚姻等,根據即時的方法跟蹤拍攝,讓大家看到一種真實的生活,用這種生活化的方式,記錄這個國家的今天和它的變化,是一種真實的敘述,很有價值,但我們現在還是不能首選即時的方式。這次《輝煌六十年》和二十年前我的那版天安門的片子一樣,事情更加的具體,現在的片子是“偉大的歷程,寶貴的經驗,光輝的成就”,是這樣的一個基調,站在國家的立場做一個政史的回顧。
BQ:現在拍完了嗎?
S:拍完了,而且領導對我們是充分地肯定。
BQ:拍了多長時間?中間的感受如何?
S:從四月份到七月份,三個月吧,我們是從二月份開始找資料的,資料比較多,差不多一共用了半年吧。
BQ:您剛才説領導對這個片子還是比較認可的,那您自己怎麼認為?
S:我很高興,但是也有點遺憾,領導也是説我們的片子不夠生動,如果再多有些生動的例子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