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最後的馬幫》的有關背景介紹
走進一段神奇的旅程,觀察一段真實的歷史,歷時兩年的紀錄作品,一步步展示真實過程,扣人心弦;影像中的“馬幫文化”,一支“國家馬幫”在中國消逝前夕的最後紀錄……
內容提要
在中國西藏與雲南交界的高山峽谷中,有一個被稱為“死亡河谷”的獨龍江峽谷,這裡與外界每年有半年的時間要被大雪隔斷。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河谷”的流域,居住著四千多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仍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的獨龍族,千百年來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並得以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因為他們自有一套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並從其中獲取物質與文化生活所必需的生産及生存方式。
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國家為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本片跟蹤紀錄的這支“國家馬幫”運送600噸左右的糧食和其它生産、生活物資,以救濟獨龍族兄弟。
每年的六月,大雪剛剛解凍,由馬幫組成的壯觀的運糧隊伍就開始出發了。每年有80匹極副耐力的高原山地馬活活累死在這條須行走六天的山“路”驛道上……。
其實,這部紀錄片所要講述的已不僅僅是一支馬幫和趕馬人感人的故事,馬幫,在這裡所扮演的角色,已遠遠超出了一般“文化”的範疇。或許,它是中國民族政策在這塊特殊的土地上所演出的一幕幕悲壯故事的見證人。
1996年4月,隨著一聲聲轟鳴,沉寂了數千年的高山原始植被和珍貴樹種被一顆顆放倒,從未露出過的土地被整個地翻了個個……
望著一天天向前延伸的公路,馬幫人看著一匹匹為他累得吐血的馬,心裏有種説不出的滋味。馬幫,曾經是他的一切,是他生活的所有部分……
一首趕馬人唱了好幾代的山歌又在峽谷中響起,可人們正忙於按上級“在本世紀結束前打通公路”的要求而拼命幹活,沒有人再有功夫傾聽這歌聲的述説……。
製作人用半年時間跟蹤這支“國家馬幫”,從雨季到冬季前的艱苦經歷:紀錄了在公路開通之前,在這個特殊地區趕馬人普通、感人卻鮮為人知的生活;包括怎樣為搶運糧食而被大雪圍困等等驚心動魄的場面。
這是一部對“正在消逝著的歷史”的一段真實的影像紀錄。全片共四部,每部 40 分鐘。共160分鐘。
第一部《走進獨龍江》
第二部《倒楣的雨季》
第三部《提前到來的大雪》
第四部《衝出死亡圍困》
關於這部紀錄片的拍攝
系列紀錄片《最後的馬幫》由中央電視臺、雲南電視臺、雲南紅塔影視中心聯合拍攝。
這是一部在及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拍攝難度極大的紀錄片。由一名導演兼攝影、攝影助理和錄音師三人組成,並有三名武警戰士協助的攝製組,用累計半年的時間連續跟蹤拍攝這支“國家馬幫”趕馬人的生活。從貢山縣到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巴坡,每天不少於十二小時,要走整整三天,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路程,上有岩石滴水,下面雙腳泡在水裏,踩著又滑又硬,長著綠黃色青苔的卵石淌水而行,稍不留神人和馬就落入江裏,無影無綜;時而大雨傾盆,時而風雪交加。每年都有來往的山民或背夫被突然襲來的大雪凍死在這條驛道上,生命在這裡變得相當的脆弱……。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條件下,跟蹤一支馬幫,其難度之大常人難以想象。攝製組有數次遇險經歷,導演兼攝影師險些成為“烈士”;而為了保護攝製人員和拍攝工作的順利進行,隨行的武警戰士也險些付出了生命……。
的確,這是一項具有冒險性質的拍攝,與常規紀錄片拍攝不一樣:攝製組需要在長達三天的驛道上解決流動的後勤保障問題;除了大量的常規拍攝設備外,還需要攜帶帳篷、睡袋、發電設備、汽油、通信聯絡設備,甚至所有工作人員吃的大米、食油、肉食、蔬菜、飲用水調料和炊具,以及相應的急救藥品等等都需要跟馬隊同步行走。攝製組對所有拍攝人員、設備作了全額保險。
本片從1997 年8月15日開機,12 月16日封鏡。
共拍攝Betacam SP錄像帶2916分鐘,小帶1680分鐘,共計4596分鐘,約77小時,如果每天按八小時算,需要連續放映近十天。
為搶拍大雪封山前馬幫和趕馬人搶運糧食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攝製人員在大雪山上守候了整整二十九天,二十九天沒有脫衣服睡覺,二十九天沒有洗澡,二十九天沒有照鏡子……
另一台小型數字攝像機拍攝紀錄了與拍攝故事同步進行的這支攝影隊的生活和經歷……
片中涉及五個不同民族,除漢語外共有四種語言需要翻譯:獨龍語、傈僳語、藏語和怒語,而藏語則又有當地藏語和察瓦洛藏語的差異。三個翻譯人員每天連續工作十二小時,整整做了三個月。
1999年9月最後製作完成。後期製作時間累計超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