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劉效禮,1943年生於山東壽光。1966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從事電視紀錄片創作。1988年被評為高級編輯,1991年獲首屆范長江新聞獎,1992年當選中共十四大代表,同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獲“中國電視金鷹獎20年突出成就獎”,2004年獲“中國電視學術獎評比十週年特別貢獻獎”。歷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部編輯,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副主任、主任,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主任,少將軍銜。現為中國視協理事、兼職研究員,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理事、專家組成員,南京政治學院、北京傳媒大學、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代表作品: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城》、《中華之劍》、《中華之門》,大型文獻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毛澤東》、《鄧小平》、《孫中山》、《解放戰爭著名戰役》、《孫子兵法》等。
劉效禮將軍不尋常。他的舞臺不是戰場和軍營,而是千家萬戶的熒屏。他不佩一槍一彈,沒有指揮千軍萬馬,而是帶領一個肩扛攝像機的團隊,走遍祖國河山,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的歷史。
在40年的職業生涯裏,劉效禮共拍攝了400余部紀錄片,創造了中國電視界的許多第一:是親歷“五一”、國慶重大慶典直播活動最多的電視人;是唐山地震發生後,最早趕到災區拍攝災情的新聞記者;是在《説鳳陽》裏首次披露中國農村大包乾真實情況的探索者;是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的獲得者,也是佩戴少將軍銜的紀錄片一代宗師,一部《望長城》,奠定了中國紀錄片新的里程碑;三部偉人傳記——《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讓領袖走下了神壇,走近了人民,開創了歷史文獻紀錄片的新形態;8集《中華之劍》則創下了萬人空巷的收視神話……給紅色中國續家譜、書寫影像史記,是他一生的追求。 劉效禮説,選擇電視,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將軍是一個意外的收穫。感謝命運,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讓我有了今天。
“供來供去,供出了一個兵”
劉效禮第一次看電影是在小學五年級,這是一部關於蘇聯集體農莊的紀錄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我們國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已有了創辦電視事業的構想。但這對於一個生長在山東濰坊壽光的農家子弟來説,實在太遙遠,似乎沒有一點關聯,直到他後來糊裏糊塗進了電視圈,平生才第一次見到了電視。 劉效禮: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幹一輩子電視。
董岩:您小時候的理想又是什麼呢?
劉效禮:當兵。記得小學畢業的那年夏天,我12歲,懷裏揣著母親烙的糖火燒、腰上扎著父親買的紅腰帶,光著腳走了90里路,到濰坊二中參加中學考試。這所學校的前身是美國教會學校——廣文中學。我記得,學校校名還是由當時的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那次考試很順利,在作文《我長大了做什麼》裏,我第一次寫下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並做好了當海、陸、空任何一種兵的準備。 (劉效禮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日後會當一輩子記者,而且還會成為一名將軍。而那時,中國的電視事業還沒有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