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董岩:等待的日子一定很漫長。
劉效禮:對。那時我每天都到村口放驢,等消息。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就像范進中舉,一家人高興地不得了。我至今還記得,母親邁著小腳,東家進,西家出,借錢借糧供我去上學。和我一起考上這所重點學校的還有兩個已經結婚的女同學。在從壽光到濰坊90里的上學路上,兩個年齡比我大很多的女同學,她們領著瘦小的我,一路小跑著去上學。
上學沒幾天,學校便實行吃飯定量,後來又統購統銷,糧食供應更緊張了。
劉效禮:當時我是濰坊市少年籃球隊的隊員,運動量很大、飯量也大,常常填不飽肚子。那兩個女同學便經常省下窩頭,接濟我。那時很不懂事,常常是拿過她們給我的窩頭低頭就吃,連句謝謝都沒有説。後來上高中時,生活更苦了,趕上三年自然災害,連鹹菜都不夠吃。在學校裏,我有兩大愛好,一是打籃球,二是寫作文。語文課上,我的作文常被老師作為範文念給大家聽。
(在劉效禮上初二的時候,中央廣播事業局成立了北京電視實驗臺籌備處,1958年9月2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正式播出,同時決定在全國逐步建立電視臺。1959年,北京電視臺首次轉播了首都人民慶祝“五一”節大會和遊行實況。中國電視誕生的那年,劉效禮剛滿15歲,還是一個初中三年級學生。當時他並不知道中國已有了電視。)
董岩:初中畢業時,空軍來學校招飛行員,據説您也是其中的人選之一。
劉效禮:父親聽説後,專門從家裏拿了5斤大米趕來慶賀,最後因為家庭成分落選了。我的同班同學魏光修被錄取了,成了一名飛行員。我們兩人後來都參加了1984年的國慶大閱兵。那時我與陳漢元、崔屹平,一起負責電視實況直播的撰稿;我的同學魏光修則是殲七飛行編隊的長機駕駛員,飛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兩個同窗好友,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一個書寫歷史,一個記錄歷史,好多人知道了,都特別羨慕。後來魏光修成了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
董岩:一個班裏出了兩個將軍,命運真的很神奇。
(1962年,劉效禮領到了兩張證書:一張是高中畢業證書,一張則是入伍通知書。)
董岩:是參加高考,還是應徵入伍?
劉效禮:當時班主任把准考證塞給我,勸我參加高考,説大學畢業後當兵一當就是軍官了。但我還是堅決要入伍。一是響應國家號召,保衛社會主義勝利果實,二是實在是餓怕了,到了部隊就有飯吃,就不會拖累家裏了。父親知道後,嘆了口氣説:我供你讀了12年書,沒想到供來供去,供出了一個兵!如果用這些錢買牛,牛生牛,能養多少頭牛?!
“到了北京貢獻肯定比這裡大”
1962年夏,19歲的劉效禮和一批新兵登上了東去的悶罐車,經過一天一夜的顛簸,來到膠東半島崑崳山深處的一個新兵連,開始了4年多的軍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