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連日來,蘋果手機iphone4s的銷售引發了一片市場躁動:“果粉”與“黃牛”的長隊,持幣搶購的火爆,顧客的肢體衝突……種種令人不可思議的圖景,將一個被冠之以“饑餓營銷”的商業實踐呈現得淋漓盡致。
在已經不是短缺經濟的今天,“饑餓營銷”何以能大行其道?在我們努力擴大內需的市場語境下,這不能不説是值得理性追問的話題。
這一獨特的銷售策略,源於商家對市場心理需求的掌控──從理論上説,“饑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為了維護品牌形象,提高品牌附加值,而有意調低産量,或是積壓貨物,推遲産品上市時間,以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而從蘋果iPhone4開始,到iPad2再到iPhone4s的全球上市,都踩踏著“産品發佈─公佈上市日期─消費等待─銷售搶購─全線缺貨”的營銷足跡。
或許,有人會説,市場經濟買賣自願,買賣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可厚非;或許,還會有人説,“蘋果”有緊俏的資本、有吊人胃口的種種優勢,“饑餓”是一種市場調節的行為罷了。從前幾年的樓市怪象來看,不少開發商就擅長其所謂的“銷控”戲法,即讓現房分批出爐,不急於一次性全推出來,而是先拿出一批位置、房型較差的房子來出售,在幾番造勢之後,給外界留下一開盤就告售罄的熱銷印象;不久,再拿出一批,在“供不應求”中提價,讓買房人以為“機不可失”而“饑不擇食”;再然後,在緊俏風下,以所謂“最後的晚餐”高價銷售,從而賺得缽滿盆滿。開發商憑什麼就能夠囤積房源,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以實現“奇貨可居”的目的?其核心不僅僅在於其時房價高企的大趨勢,還在於開發商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的天然優勢,即開發商對樓市供求核心信息的排他性掌控。
所以,過度地“饑餓營銷”,實質上是壟斷信息漁利的一個伎倆。正如有輿論指出,“饑餓營銷”本身並無道德指向,而企業如何運用“饑餓營銷”則多少要遵從一定的道德法則。否則,披著“營銷”外衣的囤積居奇,就可能近傷消費者、遠害市場公平競爭。
而如果是生産線上的“非不能乃不為”,如果是故意碼準了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又是憑身懷技術之優而罔顧市場之倫理,那麼,這樣的“饑餓”式銷售手法就是對客戶權益的藐視、對消費者地位的傲視、對市場道德的漠視。對此,“蘋果”應該捫心自問。
在商品日益豐富和愈來愈同質化的今天,人為製造短缺是有一定風險的,至少這會給人以不良的效范。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早就説過,“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同樣不能容忍。”因此,“饑餓營銷”如果逾越道德,也許這一技術性手法就會應驗了那句老話──天使與魔鬼只有一步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