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 中國證監會主席:
我宣佈創業板正式啟動。
字幕提示:
一週後……
創業板交易首日收盤數據,總成交額219.08億,全部28隻個股換手率都超過80%。平均漲幅106.2%,漲幅最大的是金亞科技209.73%。平均市盈率111倍,市盈率最高的是華誼兄弟124.2倍。
這時,距“中國開設創業板”思路的提出已經走過了十年……
主持人:
十年了,在很多人的期待當中,創業板從最初的理想變成了今天的現實。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一個股票的市 場它會經過十年的孕育,到今天才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當中,它又經歷了哪些坎坷和曲折?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請到兩位嘉賓,他們可以説伴隨了這個種子發芽的整個十年曆程。好,現在讓我們掌聲請出他們。
歡迎李子彬先生,歡迎李揚先生。來,非常高興在這一刻我們關注創業板創業和成長的時候,見到二位。想問一問,兩位是在什麼情況下跟創業板結緣的?
李子彬:
我是1994年的11月5號調到深圳去工作,那時候的深圳,産業結構層次都很低,主要是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當時提出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那個時候應該説,比現在的創業板播種時期,然後改良土壤的時期。
主持人:
那個時候您的心裏面是不是特別希望創業板趕緊破土而出?
李子彬:
那是,那是,那是,我們非常希望。
主持人:
連説了三個那是,這是跟您當年的政績息息相關。我想問問李揚先生是在什麼情況下和創業板結緣?
李揚:
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正在肆虐之時,我們接受科技部的委託,做關於培育我們國家創業型中小企業支持體系的這樣一個課題。當時已經比較明確地提出了要發展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
主持人:
可能很多人會發現説,原來李揚先生也是我們創業板早期的設計者之一。所以今天在十年後,我們再來回望這十年的路,相信兩位一定會有很多的感慨,我們請兩位坐下,跟我們慢慢地來對話。同時我們一塊兒來看一看創業板十年前創業的那份激情。
解説: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創業板在高科技和網絡經濟的浪潮中,開始頻繁地衝擊美國人的神經,納斯達克的一夜暴富,微軟、英特爾的創業神話,再加之英國、法國、中國香港等地創業板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讓中國創業板的推出提上了日程。
1998年後,中國證監會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創業板的文件開始陸續推出。企業、投資者更是秣馬厲兵,備戰創業板。
2000年9月18日,創業板發行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一個月後,為全力推出創業板,深圳證券交易所宣佈停止在主板發行股票。此時,中國創業板已是呼之欲出,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一聲呼喚整整呼喚了十年。
主持人:
我們剛才聽到了一個詞叫中國的創業板在當時已經是“呼之欲出”。你們兩位覺得這個詞是不是特別準確的一個詞?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呼之欲出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指的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了需要有創業板的時候了。就這點而言,確實是呼之欲出,事實上我們在80年代中期,中國就有創業投資體系的雛形。第二個含義,指的在制度上、準備上呼之欲出,應當説還沒有。
李子彬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 原深圳市市長:
90年代中期推出創業板,現在看來,現在回過頭看,儘管呼聲很高,要求也很迫切,但是條件還不太具備。 創業板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得有一批高科技的,高成長型的企業,如果沒有這些資源,這市場交易什麼呢,那時候國內的高新技術産業企業數量並不是太多。我們對證券市場監管的一些規章制度,也不是十分地完備。
主持人:
我知道劉紀鵬教授很早其實也介入到了這個過程當中去。
劉紀鵬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當時在制度建設上,實際上是民間呼之欲出,但是監管部門在當時實際上是受到雙向擠壓,一方面是香港的創業板要開通。在1998年7月28日,香港聯交所和證監會,代表人物聯交所是中國部主任彭如川,證監會是中國發展政策顧問李青原,在北京的亞洲酒店委託我,就召開了一次大陸民營科技企業赴港二板市場上市的推介會,這次會議本來是邀請三十幾個企業,但是來了一百三十多個企業,我現在還保留著當時這次會議的一些照片。
主持人:
來,讓我們一塊兒看看這個歷史的記憶。
劉紀鵬:
這是在中國大陸最早提出的創業板的問題。這裡邊有李青原,你看,像這樣的照片,都是談的當時的歷史記載。
主持人:
就當時大家就在熱議有關創業板的一些話題了。
劉紀鵬:
因為當時民營企業在中國上市沒有出路,我們當時1998年的時候,國企上市,都是為脫困,都是有指標的,民營企業上不了市。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香港股市乘虛而入。
1998年的8月,我們的鄧楠副部長到香港再次考察創業板,回來以後,她就提出了一個課題,中國科技企業要靠資本市場支持。於是,委託社科院的金融所搞了一個方案。
李揚:
鄧楠同志就講過這種故事。説在一次宴會上,她湊這個機會找總理,趁總理高興點了頭,然後我們才開始這個課題研究。
劉紀鵬:
他們搞了一個方案。第一,在上海搞二板市場,第二,我們是搞一所兩板制。我記得在這個會議上,我提了兩個不同意見。
第一,為什麼二板要建在上海。第二,為什麼不是學美國的納斯達克模式,在第三地設創業板,當時組織會議的同志被迫也就談了這兩個話題的一些秘密。
主持人:
有什麼在今天可以解密的嗎?
劉紀鵬:
其中提到鄧楠同志回來之後,她跟當時國務院主管領導同志彙報,談到了創業板和中國資本市場結緣的戰略意義,領導同志支持、首肯,但是接下來她提了一個問題,您看創業板是建在上海還是深圳?
主持人:
有關地點的爭論開始了。
劉紀鵬:
領導,我不談原因,但是領導的回答是,我看建在上海。在這個之後,轉瞬就到了2000年3月,監管部門的壓力非常大,前邊有香港交易所在這兒要拉我們的企業到那兒去,後邊科技部發改委又都跟著呼籲要打開資本市場這種壟斷的大門。因此2000年3月證監會開始成立了創業板的這種組織體系,我因為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所以做這麼一個補充。我想真實性我是可以保證的,謝謝大家。
李揚:
其實各種條件都具備。據我的體會,所以遲遲未推,最初是風險,因為當時主板市場事件層出不窮,於是主要領導人就考慮了你開一個創業板,而且當時我們翻譯成風險投資,不是創業投資。
主持人:
大家聽到風險這兩個字就嚇壞了。
李揚:
怕死了。我作為研究者就感覺到,我沒有機會把這個事情跟那些可以決策的人説清楚。
主持人:
那您有沒有機會向當時擔任深圳市長的李子彬先生這樣的決策者有一些交流呢?
李揚:
這些比較容易交流,也是比較容易見了,當時像李市長,我們要見也不是説不能見,但是決定命運的人,你可不容易見。
李子彬:
打一個比方,創業板推出不推出,我們是需求方,地方跟企業。決策方,允許它什麼時候出臺,那是在中央。
主持人:
但這種感覺好像很讓人焦慮。
李子彬:
中國好多改革都是有這麼一個過程,下邊先動起來了,然後到了一定程度,上邊認識到了,然後才推出,包括有的法律也如此。
主持人:
你要有創業板的話,一定必須要有創投公司。我知道在當時深圳的第一家創投公司好像是您專門跑到北京找中央要的政策,是不是?
李子彬:
對。
主持人:
當時是出於什麼考慮?
李子彬:
第一家上市公司是深圳已經努力調整産業結構,三年之後了,到1998年我們感到迫切的需要。所以那時候,我就到北京來一趟,到國家計委請示這件事,接待我的是當時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王春正同志,他聽了我的彙報,他也很熱心,但是他給我表示,現在還沒有批准,如果要批准,第一家就是深圳,所以後來我説基金不讓我們成立,我們就回來成立一家創業投資公司,等到允許我們成立基金的時候,就由這家公司來發起,成立一支基金,台下坐的陳瑋先生,他就是那個時候企業的一個領導人之一。
主持人:
陳先生,您當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調動一位市長到北京來專門為你跑一個公司。
陳瑋 東方富海投資公司董事長:
我今天還是第一次聽我們的市長講,原來成立這個公司的背景,我以前以為很簡單,到工商局註冊就行了,還不知道這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
主持人:
我們把政策也要回來了,你公司也已經開張了,大家是不是覺得這顆種子就是一個帶來巨大回報的神奇的魔豆?
陳瑋:
因為我們在第一線做實務的,1999年底創新投成立以後,實際上當時中國創業板的呼聲已經非常高了,剛才像劉老師講的,第二年的時候連規則都出來了,而且我們當時感覺到,那時候一直在感覺,2000年是一定會出來的,2000年不出,2001年是一定要出來的,所以當時大家在,做投資上的這種心態應該説完全對著創業板去了。
主持人:
有什麼具體的舉措呢?
陳瑋:
那個時候,如果我沒記錯的話,2000年深圳政府開始推出擬上創業板的企業,前15家,後8家,一共推出來23家,包括饒總的這個公司也是那個時候推出來的。所以當這些企業,每推出一批企業的時候,這些企業可能就很快地會被投資人看中,投資人圍追堵截,就希望能夠先投資進去,然後等著創業板開板,可以獲得第一桶金,真正有點發瘋的感覺。
主持人:
瘋到什麼程度?
陳瑋: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看過23家的一家企業是做和通訊設備相關的一家企業,我們在星期五的時候已經跟他談好價格,説大概八塊錢一股,星期一的時候那老闆説,對不起陳總,你們如果沒有九塊錢實在不能進來了,因為有人願意出九塊錢,而且在我們後頭還有人在排隊。
主持人:
所以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有些風投的瘋投在十多年前這個版本就已經開始上演了,但對於這些期待上市的企業來説,有這麼多瘋狂的資金準備要砸向你,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幸福感?
饒陸華 深圳科陸電子公司董事長:
我們那個企業是1996年成立的,到2000年的時候只有四年多的時間,但是以前只顧搞實業,就沒有想到像納斯達克,那些很遙遠的事情。突然有一天科技局的一個領導打電話來了,他説你們公司適合上創業板的條件,又有一天,經發局打電話來了,還有包括行業協會打電話來,我們都推薦你適合上創業板,這下我們就很興奮了,我還需要上創業板。
主持人:
而且你還是被別人看上的,你自己都沒想過這個事。
饒陸華:
沒有想過。
主持人:
人家給你打電話。
饒陸華:
推過去的,有一種幸福來得很突然的感覺,天上掉餡兒餅的感覺,我們是不是,我們真的符合,就是有一種自己審視一下,當時好多沒規範,我們沒有改制,好多還沒準備好,所以政府也是一個舉措,就是要加快綠色通道,比如説改制也有一些。
主持人:
缺什麼,我們就給你補什麼,趕快上。
饒陸華:
對,補什麼,辦手續快嘛。
主持人:
揚鞭快馬。
饒陸華:
揚鞭快馬。所以當時23家我們有,報上也登了,大家也很羨慕。《深圳特區報》上也登,《深圳商報》也登,大家都説,員工也很興奮,你看,搞幾年的公司就可以上市了。
主持人:
當年如果能擠進這23家企業的隊伍當中,是不是很不容易?也是被大家追捧的一些對象。
饒陸華:
當時我覺得風險投資是特別願意來投的,很多來聯絡,比如説我來投你們錢,其中有一個叫高新投,它也想進我們的企業,我説今天必須辦手續,當時中午説了,但是他老總在香港,而且腿不方便,所以説他從香港趕回來,但是我們那個樓是六層的,沒電梯。他那個腿又不方便,我們就拿了一個協議,到凳子上,到樓底下,墊了那麼一個凳子上趴在那邊寫的字,所以他印象特別深刻。
主持人:
從來沒有這樣簽約的。
饒陸華:
絕對沒有。趴在凳子上,人扶著,還蹲在那兒寫的,那個李總,叫李百全,挺不容易的,他就在那裏寫,從香港趕回來的。
主持人:
看得出大家對23家企業的追捧,問問李揚先生,這23家,10年前的23家企業,是不是相當於咱們今天談到創業板開板的時候我們看到的28家企業?
李揚:
不是一個概念。是這樣。剛剛大家説的當時很瘋,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因為那個瘋,阻止了創業板開市的步伐。
主持人:
太瘋了是吧?
李揚:
太瘋了,覺得這個東西還沒上市就已經都是泡沫了,已經都是百倍,市盈率百倍已經是很簡單的事情了,所以監管當局覺得這事情有問題。剛剛你的問題是説,是不是有區別,區別在於,那個時候的所謂創業板,擬上市企業是政府選的,現在是市場選的,這個區別是很大的。
主持人:
所以這一次這些28家估計不會像你一樣接到那麼多來自某某局,某某協會的電話。
李揚:
那個倒是沒有。那個它基本上是按照條件去報,和當時政府選擇是不一樣的。政府選擇有它的一些主導的想法,市場選擇有市場選擇的道理,從機制上來説不可同日而語。
主持人: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創業板這顆種子在2000年開始,大家就給它給予了很多的陽光雨露,希望它能夠早日地開花、生根,破土而出。但是在這當中,又經歷了哪些波折,讓我們十年之後才看到它破土而出呢,我們在下面這個短片當中一塊兒來回顧一下。
(播放短片)
解説:
正當中國創業板呼之欲出之際,2001年由於納斯達克網絡泡沫的破滅,海外創業板舉步維艱。
2001年11月,在中國創業板推出計劃被擱置,隨後雖然每一年都不斷有創業板即將推出的傳言,但是每一次都被現實證實仍不過是傳言。
主持人:
剛才我們似乎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納斯達克的一個崩盤,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李揚先生您分析,還有什麼原因阻礙了這個種子更早地和大家見面?
李揚:
從實體經濟來看,納斯達克股市破滅之後,人們後來發現,所謂冠之以高新科技這樣名字的企業,這些事,原來都是假的,很多是假的,因為這是泡沫,把它戳破了嘛。
我們國內也發生這種現象,被鑒定為高新科技,有時候就生産拖把的,生産什麼東西。從金融上看,就在於那個之後,外邊是納斯達克網絡破滅,國內可就是股市暴漲、暴跌,醜聞層出不窮。讓人覺得這個主板這麼嚴格的監管都出問題,風險投資那個怎麼會不出問題呢,我怎麼能不監管呢,這樣就拖下來了。
劉紀鵬:
在當時2000年這種背景下,一方面是,當時深圳市也提到,我記得,二次創業發財的機會來了,大家炒得比較厲害,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深交所提出的創業板的上市規則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當時提出的創業板的規則,完全模倣港英模式,就是創業板的模式,因為創業板,嚴格説是主板市場發展百年之後的産物,所以它沒有門檻。比如説它不需要盈利,只需要有兩年的營業記錄,這些規則當時在中國適合不適合開,在中國這種一個紙片就能炒起來的背景下,適合國情嗎?於是,深交所就處在主板(股票上市)欲恢復不成,創業板欲上不能的境地。
主持人:
饒先生當年你們信心滿滿,可是突然間它沒有如約而來,你們後來的選擇是什麼?
饒陸華:
當時我們還相對好一點,當時有兩個準備,能上市更好,沒上市也要堅持下去,因為我們一直是做高新技術企業,有自主的知識産權的一些産品,但是那些沒有産品的可能就虧了。
主持人:
所以饒先生還是活下來了,而且還屬於活得不錯的。
李揚:
所以他馬上就能上得來。
主持人:
已經上了中小板了?
饒陸華:
我是2007年上了中小板。
主持人:
陳先生像他們這樣,一定是屬於在當中活得很好的。那當年的其它的那些企業,如果活得不好的,今天是不是就全部都消失了?
李揚:
消失了很多。
陳瑋:
對,就像李老師説的可能很多消失了。據我所知,深交所在前年對原來深圳擬上創業板的23家做了一個分析,因為這23家中創新投投了11家,現在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已經上市的有7家,還有8家現在已經徹底地。
主持人:
不知去向了。
陳瑋:
不知去向了,就徹底地不行了,可能剩下的一部分目前有一半還在慘澹經營。
主持人:
有沒有一些企業像當年的李市長來抱怨過?説你看我們準備了那麼久,現在突然間遭遇了這樣的一個打擊。
李子彬:
沒有,我沒聽到過抱怨。企業生生死死,不僅過去有,今後也還會有,不會每一家創辦企業都會成長壯大,都變成微軟,在中國都變成華為。中國每年註冊的,970萬企業裏面,每年正常登出死亡的大概70萬戶,新註冊的大概在100萬戶,這個現象以後也還會有。
主持人:
其實饒先生看到我們創業板開板了,有28家企業在這上面,是其他的人,沒有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饒陸華:
我首先是羨慕。
主持人:
你最羨慕的是不是就你身邊的王中軍先生?
饒陸華:
是的,王總的市盈率那麼高,七十倍發行的,我們在中小板二三十倍。
主持人:
王總有人很早就在家裏偷偷摸摸地算您賬了,你們兩位今天是很巧坐在了一塊兒,一位是十年前和我們的創業板擦身而過,一位是十年後的今天和我們的創業板喜結良緣。
我知道最近這段時間,王總是很忙的,因為你要在各地做自己的推廣會,做路演,聽説在上海一站人山人海,所有的機構、投資者排著隊,排了有多長,您知道嗎?
王中軍:
反正是裏邊已經快坐滿了,外邊還有一百多米。
主持人:
你覺得他們衝過來,到底是為了你?還是你旗下的比如説李冰冰、黃曉明、周迅這一票明星?
王中軍:
每個人想法都不太一樣,投資者的想法我確實也沒有太去了解。我對創業板怎麼上的,人家怎麼有十年,我從來也沒太聽説過,這是一個普及。
主持人:
你這個就加劇了饒總的羨慕或者説是嫉妒。
王中軍 華誼兄弟董事長:
我也完全是這個板的受益者,創業板我剛才談了半天,我覺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勞動過程,但是我確實從來也沒看著過,也沒關心過,至於上的什麼板我們當時也沒有在乎。
主持人:
什麼板,反正不在乎。
王中軍:
對,我們當時是中小板了。當時沒有,也不知道創業板是今年能開,今年突然説開創業板,我們的選擇很簡單,留在中小板,還是轉到創業板。保薦人就説,中軍你明天定,我説定不定也沒標準,今天創業板給高估值等等,我們當時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主持人:
投一個銀幣吧,看看正反。
王中軍:
也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命運其實很難説,為什麼轉,因為這個所有的。
主持人:
你覺得是冥冥之中指引你選擇。
王中軍:
所有的責任放在你身上,我就打個電話説上創業板吧,就這麼簡單,也非常巧合,我們的那個號和我生日是一模一樣。
主持人:
這也是華誼兄弟的一次新的誕生。
王中軍:
對對對,也是個巧合。
主持人:
所以這個生日很有用意的,你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巧合,我注意到發行價定的是28.58元,二八五八,你發我發是嗎?
王中軍:
這回因為跟李揚老師説的,這回是市場給選擇,這回確實是非常的市場化。
主持人:
我要先打岔問一下,這次有沒有某某局,某某協會,某某部門打電話跟你説。
王中軍:
沒有任何的,這回完全就是只有一個,你的報薦人,開價也是不是企業定價,這回幾乎完全是市場定價。
主持人:
其實很多人可能看過華裔投資的電影《大腕》,在這個當中有一句臺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印象,和納斯達
克有關,“在納斯達克上市,到時候我們花的就是美國股民的錢了”。如今這個經典臺詞有了一個現實版的演繹,我們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已經和中國股民的錢開始握手了。
當你接觸到創業板的時候,你剛才也透露説,其實你並不是十分了解之前它經歷了這麼多複雜的孕育過程。你的心裏對這顆種子有什麼擔心嗎?
王中軍:
我自己倒是覺得挺有底的,我覺得中國的電影成長和中國的娛樂內容成長,我覺得這個空間太大了。我自己做電影整整十年,和創業板這個十年完全是巧合,整整十年,我拍第一部戲,我們華裔兄弟做票房冠軍的時候《沒完沒了》,當年是三千三百萬票房冠軍,我去年拍的《非誠勿擾》三億六千萬,還是票房冠軍,所以我覺得這個。
主持人:
我希望下一部影片是和創業板有關,再拿一個票房冠軍。
王中軍:
對。
主持人:
可以拍嗎?
王中軍:
我覺得完全可以拍。我們《非誠勿擾》最後一個鏡頭是股市,葛優和范偉最後在那兒看半天,説你看什麼呢,説看未來,看的最後是股票。
主持人:
你之所以選擇上創業板,你的目的是什麼?
王中軍:
好處資金、品牌,我覺得這為華誼兄弟上市在品牌上、監管上、透明度上,對我們全體的團隊,知道公司是這樣的公司,原來他們可能就自己在那一塊兒上在幹。原來對這個産業是有什麼樣的貢獻,是透明化,娛樂公司,原來媒體一直給的感覺是挺八卦的,我們公司上新聞基本是八卦新聞為主,這回我們也上一點財經新聞。
主持人:
所以你可以從《藝術人生》的演播室來到《對話》的演播室。
王中軍:
但我覺得比説八卦的事謹慎的多,這是我發覺,説八卦,既然它八卦了。
主持人:
就徹底讓它八卦。
王中軍:
那我們説一説開開心就行了,但做企業,做財經,或者做管理,我覺得確實是不能隨便的八卦。
主持人:
所以剛才王總非常謹慎地説他選擇上創業板的原因是包括了資金,包括了品牌,包括了運作和管理等等方面。饒先生能不能告訴我們,當年你選擇創業板你的目的是什麼?
饒陸華:
也是解決了資金,發展資金問題。
主持人:
資金。
饒陸華:
實力會增強,另外一個股東注重你,讓你企業更規範化。
主持人:
他們的這個目的跟我們創業板設立的目的之間是不是有一樣的地方,還是有不同?
李揚:
應當説是一樣的。
主持人:
完全是一樣,創業板的目的也就是要提供給企業這樣的機會。
李揚:
對。
主持人:
李會長呢?
李子彬:
我想大家講到納斯達克貢獻的時候,它的貢獻絕不僅僅是培育了像思科,像英特爾,像微軟公司。它更重要的意義是把規範、透明的管理這種理念,通過這個成功的公司傳播給全世界。
曹紅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長期以來,難在什麼地方,固然有外部的環境問題,而股權投資的一個前提是這個公司必須要有一個比較規範的、完備的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而在一個公開上市的市場裏頭,它提供了這種制度的供給,迫使這些中小企業來按照公開上市公司的要求來規範他的公司治理機構。
主持人:
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融資,除了完善治理機構,創業板還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什麼?
劉紀鵬:
他們還有一個微觀意義上的補充,他們沒談。就是他們個人財富的暴漲,所以我聽到中軍剛才説的這個。
主持人:
中軍説我出去休息一下,您接著説。
劉紀鵬:
他講完之後我心裏非常不平衡,憑什麼呀,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今天就啪,進入74位富翁俱樂部了,有人總結他13億財産擁有了,還不包括他弟弟。馮小剛也八千萬了,那我就特別想問問他們,你票房收入三億六千萬的背景下,你公司有多少利潤,利潤當中真正到你個人頭上,你能有多少?如果不是商業秘密的話,談談,然後小剛同志如果拍一部片子,他的片酬最多你給多少?你説完我還接著講。
王中軍:
第一《對話》這個欄目往這兒一坐特嚴肅,所以我基本上腦子沒往你剛才説致富那事兒上想。
主持人:
想過了,今天不用想了。
王中軍:
我是説的實話,我覺得這次確實是我個人財富的一次放大,而且是非常透明,我非常的開心。我覺得一個人有財富,透明、放大、陽光,我覺得是一個人追求的很好的一件事,原來可能是我這些年來,其實我媒體曝光量也蠻高的,因為我自己是做娛樂的,又是經常給出很多難聽的名字,什麼娛樂大顎,背後黑手之類的,基本就是,因為我們公司的明星太多,大導演、大明星、大歌手,總是感覺我是背後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呢,我當然覺得這回大家透明了一下,我們公司就是這麼幹的,假設你就像説的,假設你李冰冰拍一部戲賺的錢怎麼交到公司來,公司怎麼樣為她服務,這些我覺得都透明化了,我覺得非常好。
劉紀鵬:
但是他還沒有意識到,你下一步在13億的基礎上你很快就會擁有26億了。假如按照一般的上市規律,開盤之後,你的股價一般都翻一番的話,這就是你的財富。這些財富在他這種拍電影的艱辛當中一下給他二十幾個億,他知道怎麼花嗎?
主持人:
這個問題很嚴肅,王總你知道你的錢怎麼花嗎?來。
王中軍:
我覺得十年後可能不止這個數了,我覺得十年後可能是二百個億。
劉紀鵬:
就説下禮拜一財富有多少?
王中軍:
所以我第一確實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我剛才這位老師説的,就是我稀裏糊塗這個事,我承認我性格是這麼一個性格,所以剛才説我回答那個問題,他可能理解上有一點偏差,我不知道創業板,我是因為確實幾位老師和專家和領導講的時候,我聽得很普及教育的感覺,創業板是在那個時間,特別是剛才説鄧楠老師先提出來,還遊説我們的總理,包括我們的市長,剛才市長聽著滿嘴的是東北口音,是我老鄉,這個過程我是感覺到,我是一個幸運者,今天上了28家有華誼兄弟,而且華誼兄弟又是一個娛樂文化公司,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嚴格講我已經關了三天手機,確實是關注度過高,所以我們也是比較希望這個時候冷靜冷靜,想一想,也想他剛才説那個錢怎麼花,想的不是我個人那個錢怎麼花。我覺得企業拿來這個錢怎麼去做,怎麼樣把自己的公司做好,我覺得還是蠻有理想的,就是這樣。
主持人:
謝謝。
李揚:
剛剛他們説到創業板推出會使人糊裏糊塗地就發財,應當説是這個創業板機制的一個必要環節。創業,創業,就是要發現創業者並給予重獎,這個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事情。
主持人:
就可能是提倡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的隊伍當中。
李揚:
對,我們是這樣。剛剛説到他可能會創業板知識不懂,但是他懂的我們不懂,他能做的我們不能做,我就是一個教授,所以他就值這麼多錢,我只值一個平民的價錢。
李子彬:
國家設立創業板肯定不是為了張三李四哪個人發財,它是通過這樣一種辦法一個途徑,給別的企業做了一個樣子,大家都向他學習,也都努力這麼去做。
主持人:
剛才這兩家企業把融資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之上,我們知道您主管著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註冊的中小企業在中國大概是970萬家,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在創業板上只有28家,創業板似乎還是杯水車薪。
李子彬:
要説創業板從解決970萬戶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來講那是杯水車薪,但是它這種精神上的作用,心理上的作用很大。國外的企業直接融資佔70%,從銀行債款佔30%,中國的企業反個個兒,包括中國的大企業,直接融資佔30%,間接融資佔70%,小企業更不行了,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只佔1.8%,不到2%,現在看到創業板上市了,總是看見又多了一線曙光。
主持人:
機會。
李子彬:
多了一個機會,並不是從資金的數量來考慮的這個問題。
主持人:
剛才我們提到最初十年前,李揚先生做了一個方案,在播下這個種子之後,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做法是在跟進或者説培育這顆種子?
李揚:
方案本身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就是為有關當局下文件,我準備一個草稿。所以後續的,創業板什麼時候推出等等,我本人反而不是特別的關注。而是關注創業板健康運行的條件,以及它以後怎麼能夠更好地為經濟服務。
老實説,自從創業板這樣一個概念推出之後,我們政府做的太多了,大家知道過去有科技板,科技型企業上市,我們選了很多,發審委比現在還豪華,都是院士。院士的這種價值趨向是獲諾貝爾獎,是理論是否有貢獻。我這個企業是要掙錢,它是經濟活動,所以當時我們太重視了,華為當時沒通過論證,我當時是發審委之一,華為沒通過論證,原因是説它沒有科技含量,但是它有市場,它符合創業板的需要。
主持人:
你剛才提到了華為,華為就在深圳。當年我相信,李子彬先生跟華為之間也有很多的交往。
李子彬:
華為公司,我當深圳市長六個年頭,沒有收過它一分錢所得稅,增值稅地方分成的地方還有一半返給它。
主持人:
這個支持力度非常大。
李子彬:
它在1997年、1998年有一些由於市場的惡性競爭,它的同行業告它的信,告它的狀,告狀信發出去三千封,説華為是欠工人公司一百個億,九幾年一百個億挺大的數了。欠客戶一百個億,欠稅一百個億,這三千封信下來之後,華為有六個月沒有訂單。後來我知道這個事,我就到北京來找(當時的)吳邦國副總理,我説邦國同志我找你,我有個高科技企業遇到麻煩,我説你讓審計署&&,有關銀行,包括監察部、科技部都派人參加,組成個調查組,看信上説那個事對不對,如果對,我説你可以把(華為董事長)任正非抓起來,他有欺詐行為,如果不對,你發表個審計公告就行了。
吳邦國同志説,子彬啊,為了一個私營企業你找到我的,你是第一個市長,我説我因為心底無私,他説那我知道,子彬,咱們認識挺長時間了,我知道你無私。然後他一個禮拜就組織一個二十人的審計團,待了三周,這個審計結果一公佈,他訂單馬上就來了。
李揚:
不過華為這個事情很值得我們研究,因為它最終還是沒在我們上市,這麼好的一個企業,我們的股票市場不支持它,這裡邊就有很多東西可以總結,它也指出了我們未來恐怕還是要深化改革,否則的話,像華為這種公司在中國上不了市。
主持人:
但是十年前還是很多人對創業板是充滿期待,包括很有信心,我聽到這樣一個傳言,説當年深圳市有一位領導跟市民説,同志們,大家把錢都存好,準備投向創業板,這個領導不知道是不是李市長?
李子彬:
不是。我絕對不會幹這種傻事,蠢事。
主持人:
但是這是未經核實的一個傳言。
李子彬:
我是在基層工作的,更貼近企業,貼近市場,我們離中央這一層比較遠,上頭怎麼研究創業板。
主持人:
咱不知道。
李子彬:
不知道,我們只是期待它能夠給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一個發展環境,播下的這個種子,像華為、中興、邁瑞、QQ、騰訊,我們播下的這些種子,我們把那個土壤,把它弄得肥沃了,適合這些企業成長,然後我們呼籲創業板上市。什麼時候上市,我們可以説是無能為力,但是我覺得創業板2008年或者今年2009推出,這個時機是比較合適的。
主持人:
剛才李之彬先生説,創業板現在來的正是時候,但是對有些人來説,可能他覺得來的太晚了。
陳瑋:
我有一個可能説的不太對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如果2000年左右把這個創業板開出來,可能到現在,現在創業板還是個嬰兒。雖然我們抱著它很欣喜,如果那時候就開出來,它現在已經長成一個少年了,它已經經歷了風雨,可能會有一些波折,但是中國的自主創新,可能早一天我覺得能得到實現。
主持人:
那麼今天的創業板跟十年前的創業板到底在哪些方面呈現出了不同?
李子彬:
我覺得政府對入市企業的選擇,然後它的監管,它的信息的定期透明,嚴格的,限制的發佈,這個比十年前進步多了。
李揚:
更為市場化了,別的乏善可陳。
陳瑋:
這次創業板推出來以後,對很多投資者來説,他們這種理性程度高多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熱,但不像,完全和九九年那種熱是兩回事了,那一輪是非理性的熱,而現在是大家用一個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創業板,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創業板可能和創業投資之間它們會相伴走得更久一些。
主持人:
可能剛才大家會記住一個細節,我們在對比十年前後的創業板的時候,最惜字如金的可能就是李揚先生,説更加的市場化之外,其他的地方乏善可陳,可能和您最初對於這顆種子未來發展成什麼樣的一棵大樹,這種期待之間是有距離的。能描述一下你原本希望這個種子是長成什麼樣的樹嗎?
李揚:
創業投資,我們就是想支持那些創業階段的企業,這都已經成熟階段了,他們從來不缺錢。這次雖然出現,好像前28家平均市盈率55倍,這個是比較高的,有些人覺得是不是泡沫,你要一看看它不是泡沫,它的利潤很高的,它已經不是創業板,它是成功板,他們都成功的不得了的企業,拿到哪兒去都是可以掙錢。
主持人:
都已經進入到成熟期了。
李揚:
早過了創業期限了,所以這個創業板推出之後,我們監管當局面臨的任務是再推出支持創業投資的一個板。
主持人:
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創業板?
李揚:
大概是這樣吧。
主持人:
可是它的破土而出畢竟讓你和很多人都等了十年,你覺得這個十年的等待值得嗎?
李揚:
歷史沒有辦法做值得不值得的評價,它就是這樣,市場有它的選擇。所謂值得,也許我們過了那段非理性的階段,等了十年,把這個非理性終於等過去了,終於從市場到政府,大家都進入一個理性的階段,就此而論,也是值得的。
主持人:
所以現在可能當創業板出現之後,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可以也主板的選擇,可以有中小板的選擇,也可以有創業板的選擇,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説你的條件是都滿足的話,那這家企業究竟會選擇什麼樣的一個資本市場來上市?
李揚:
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提了一個很專業的問題,它沒法選擇。
主持人:
它沒法選擇。
李揚:
沒法選擇。
水均益:
為什麼呢?
李揚:
這就是説這幾個市場區別不大,也不過就是渠道或者是這樣一些細節上有些區別,那樣一些制度、機制區別不算大,所以很難選擇,你不妨問問他們幾個人。因為他剛剛説,中小板下來上創業板,創業板上市不行上中小板,
主持人:
當這種不具備不可替代性的一個市場出現的時候,它對企業的吸引力到底在哪?
李揚:
是這樣,那天開創業板會的時候,我發現尚福林主席非常冷靜,他説到創業板推出之後我們要完善中小板,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我們多層次資本市場。我沿著他這個思路,我給他拓展了一下,中國下一步要做的事,向上做大,吸引國際投資者,吸引世界500強的企業到中國市場上發行人民幣定值股票,使得我們成為一個國際的金融市場。向下,我們要和草根階級連在一起,我這個市場要能為草根企業服務,這樣的話,我們才能説是完善,因為證監會主席在推出創業板市場的時候,他也知道事情沒做完,只是做了他要做的諸多事情中的一件。
主持人:
您剛才提到的為草根服務的市場,是不是你心目當中真正的創業板的形象?
李揚:
是,是這樣。
主持人:
那你覺得如果真正我們擁有這樣的一個市場,還需要多長時間?又一個十年嗎?
李揚:
可能要不了了,因為現在也是莫等閒,全球金融危機壓迫著我們,我們等不了這麼久。現在是這樣,我們剛剛説來説去都是正規的金融市場,草根企業的融資不能依靠正規市場,如果有這種貸款人條例所規定的那樣一些融資活動,有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支持,然後我們銀行再有一些貿易信貸,再允許個人之間借貸和投資,就那種集資活動給它保護,那樣的話,我覺得我們這個體系就完善了。
主持人:
現在我們雖然看到創業板種子已經發芽了,但是如果真的再來一次類似納斯達克崩盤這樣的事情,我們今天的這個市場能不能經受得住考驗?
李揚:
我相信中國這個市場不會像納斯達克那種暴跌,然後又導致這麼大的損失,不會。因為我們這個市場,應當説上市資源和它是不太一樣的,它確實是可以沒有什麼信用記錄,沒有什麼,只是一個“ COM”,它就上去了,有一度,我們這多嚴格的審查啊,比主板要嚴格得多,所以即使來一次類似那樣一次風暴,中國現在這樣一個類型的創業板市場也不會導致面臨那種厄運。
主持人:
如果説不會有這樣的厄運,會不會有其他的一些隱患?
劉紀鵬:
創業板即將開通的時候,我們忘了一群最可愛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股民。他們是不是應該去承受創業者創業的風險,他們是不是應該為創投去埋單,誰來考慮過他們呢?我們今天談創業板的風險是誰在承擔風險,如果這個市場從一開始IPO的市盈率,我們就搞到了56.7倍,那麼你上市之後會不會搞到100倍,是不是我們這次的創業板的市盈率太高,我們今天的對話是不是應該告訴我們的股民投資人應該穩重,誰來接第一天的盤,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主持人:
在中國的主板市場的發展初期,事實上很多人也常常會聽到比如説暴漲暴跌,違規操作等等這樣的一些説法和現象。那會不會有人因此也會擔心創業板上會重演這一切?
李揚:
它既然複製主板,應當有這樣一些問題。
主持人:
有這種潛在的風險是嗎?
李揚:
對,這個風險挺正常。
主持人:
那怎麼辦?就任由其發展嗎?
李揚:
還是剛剛説的,要透明度,要把所有東西原原本本交給別人,你像他們這個東西交給別人,人家看比主板市場所有企業都好,他當然該賣那麼多價錢。所以這個事情我覺得,這個無可厚非,市場會逐漸地來調整這種狀況。
主持人:
前兩天我接觸了這28家企業當中的一家,我就問他説你希望在創業板上把自己打造成我們心目當中的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嗎?比如説微軟,比如説谷歌等等,他説也許我沒那麼遠大的目標,我只希望能夠在創業板的幫助之下,抓住更好的發展機會,同時也讓所有關注我的人,投資我的人有一個更好的回報。我覺得聽了以後。
李揚:
心態很平和。
主持人:
心態很平和,他並不是衝著創業板的誕生就覺得自己可以有一個暴富的機會,所以我希望在創業板的這條發展路上能夠有更多這樣腳踏實地的人。比如説再過十年,我們重新回到這裡,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創業板的這顆種子已經枝繁葉茂,已經碩果纍纍,我有這樣的期待,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信心?讓我們一起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好,謝謝各位關注今天的《對話》,謝謝兩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