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專家稱,信貸資産證券化一方面可以轉移銀行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擴充流動性
■本報記者 傅蘇穎
對於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有望開閘的消息,近日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對於銀行而言,信貸資産證券化一方面可以轉移銀行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擴充流動性。此外,一旦開閘,還有利於改善目前股市和債市的失衡現狀,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但當前試點額度是“杯水車薪”,因此,效果有限。
央行、銀監會、財政部6月初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國務院批復,此次試點額度共計500億元。這意味著因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停滯了近4年之久的信貸資産證券化重新開閘。
所謂信貸資産證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動性但有未來現金流的信貸資産經過重組形成資産池,並以此為基礎發行證券。
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有望開閘消息一齣,各大銀行就躍躍欲試,想要爭搶這500億額度的“蛋糕”。其中,有消息稱,交通銀行正在積極準備擬發行30億元人民幣貸款抵押證券,欲拔得頭籌。
“交行將爭取率先取得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的突破,率先推出資産支持票據、房地産信託基金等新産品。”交通銀行行長牛錫明表示。
中國的資産證券化始於2005年,主要是國開行和建行信貸資産證券化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我國信貸資産證券化進程就戛然而止。
根據中信建投的研究報告,截至2008年,我國資産證券化業務的發行規模總計達到668億元。其中,2005年發行規模72億元,2006年116億元,2007年178億元,2008年達302億元。此輪試點額度總共約500億元,亮點則是基礎資産的種類進一步擴大,如經清理合規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等也被納入其中。
對此,中信建投宏觀經濟分析師王洋表示,信貸資産證券化對銀行而言減輕了持續資本補充壓力,增強了放貸能力。一方面對增長而言是保融資規模,另一方面對銀行而言則是保增長和盈利。
中國建設銀行博士後工作站研究人員李佳對記者表示,對於銀行而言,信貸資産證券化一方面可以轉移銀行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擴充流動性。
牛錫明表示,在當前的信貸資産中,有許多期限長的優質資産,但唯一缺乏的是流動性,通過信貸資産證券化可以對資産進行保值,保持其流動性,這對於金融市場的發展、對於保持信貸資産的流動性以及各家銀行的經營都有好處。
此外,李佳認為,資産證券化創新出來的證券屬於債券,這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流通,可以改變目前股市和債市的失衡,構建多層次資産市場體系。
王洋表示,信貸資産證券化要想實現一定的規模並非易事,尤其是要防止潛藏風險的貸款證券化,如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證券化而導致的風險擴散。由於此次獲批的額度規模很小,因此,對我國經濟乃至結構調整的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