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我們已經把母語教育下降為語言文字工具化的訓練,下降為對聽説讀寫的單純訓練,而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支離破碎的學習中兒童不斷被異化。”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兒童閱讀論壇”上,“親近母語”創始人、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徐冬梅女士深感語文教育中閱讀的缺失不僅危害了語文本身,更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每到“世界閱讀日”前後,社會輿論就開始關注青少年閱讀話題,然而,這種“應景”式的關注,並沒能提高“閱讀”的地位,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反而越發嚴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國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一個缺少精神力量的人。今年年初出版的《讀書》雜誌刊載了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的論述:“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後天閱讀息息相關。個體的精神發育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育歷程的縮影。每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復祖先經歷的過程。這一重復,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
“在學校裏,閱讀要跟沒完沒了的習題做鬥爭,走出校門還要跟各種遙控器做鬥爭。”杭州天長小學副校長、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蔣軍晶説。
最聰明的一代可能會變成最愚蠢的一代
北京的硯楠已經上初三了,在她的記憶中,認認真真從頭讀到尾的課外書,大概也就是小學時讀過的《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了。“小學高年級時忙着小升初、上各種補習班,根本沒時間看課外書,上了中學後有了手機,看書就都在網上了。”
硯楠的情況是當下大多數孩子的真實寫照。
上海針對29所小學和26所中學所做的調查顯示,小學生完成作業後,閱讀課外書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這一比例為42%,他們主要閱讀的是作文書、教輔書和課本。
現在孩子的時間被各種輔導班、應試訓練佔據着,剩下的時間用來學鋼琴、學畫畫、學舞蹈、學圍棋……
“有十八般武藝在身,孩子們是強大了,但這是一種孤獨的強大。”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的周其星老師説。
因為在各種“術”的學習中,孩子們的心靈並沒有被喚醒。
“兒童具有靈性思維。”詩化語文教學的探索者和倡導者周益民老師説,“兒童期就是文學期,閱讀是一種對兒童天性的喚醒,好的教育要與兒童天性相結合。”
雖然沒有一頁一頁地看書,但是孩子們對書的內容並不是不了解。“我沒看那些名著,但是我看電視劇了,《紅樓夢》中的人物我也都知道。”硯楠説。
眼睛永遠沒有心走得遠。閱讀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單純的視覺享受無法提供的。
學者們還有另一層擔心。
“四年級前從未完完整整讀過一本書,那麼這個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讀完整本書的能力。”蔣軍晶説,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是可以遷移的,遷移為對整體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時候缺少閱讀完整圖書的能力,長大後可能會缺乏對整體事物、整個團隊的操控能力。“我們都説現在的孩子是聰明的一代,但是只注重學業,正在使他們喪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為愚蠢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