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商業銀行“光入不出”變恐龍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魯中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多次就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熱點問題強勢發聲,成為眾多媒體追逐的焦點。

  3月9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間隙,李稻葵接受了魯中晨報等媒體的聯合採訪。他表示,現在進入深水區關口的改革和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並不一樣,那個時候只是單純要求政企分開,而現在的問題是一些領域的監管要加強、要有力。

  對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G D P增長7.5%的目標,李稻葵表示,這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走勢,7.5%的目標重在穩增長、可持續增長上。這也可以看出,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調結構,G D P的結構質量比單純的經濟總量要更能説明問題。

  李稻葵今年帶來的政協提案重點關注商業銀行的風險問題。

  他將現在日益龐大的商業銀行比喻為“只吃不拉”的恐龍,並預言如果商業銀行不“減肥”,那這只恐龍就一定會滅亡。

  GDP增長7.5%重在可持續

  李稻葵表示,現在我們的經濟體是比較發散的、分權的,各個地方政府的行為和目標最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的。各個地方都還在追求高增長,那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果就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中央政府向各個地方政府發出的明確信號,要看重結構調整,不要過分追求短期的增長。“中國經濟如同一場馬拉松,我們跑得已經很快,可後面的路還很長,如果只顧眼前快跑,以後哪能有體力?7.5%就夠了,我們要追求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優化經濟發展結構,而不只是考慮經濟總量問題”。

  李稻葵預測稱,今年中國的G DP增長仍將達到8.5%,G DP目標7.5%的意義在於經濟發展的方向性和成績考量。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年內CPI降至4%,李稻葵表示,這樣一個非常寬鬆的指標,是留了很多餘地的。儘管去年的CPI最終達到了5.4%,他預計今年CPI將在3%左右。

  對於“穩中求進”的發展基調,李稻葵指出,政府的職能要轉變,一些領域要退出,一些領域要加強。在他看來,現在進入深水區關口的改革和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並不一樣,那個時候只是單純要求政企分開,而現在的問題是一些領域的監管要加強、要有力,比如説食品安全問題;有一些要放開,比如説民間金融。

  商業銀行成恐龍需要“減肥”

  在採訪中,李稻葵表示,商業銀行表面上利潤很高,不斷地融資擴張,對金融體系來説風險非常大。“只吃不拉”,越長越大、虛胖,已經變成恐龍了。應試點通過銀行部分資産證券化,給商業銀行“減肥”。如果商業銀行持續“光入不出”,那麼就會與中國經濟的整體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李稻葵説,吃老百姓的儲蓄,然後放貸款,每年獲得20%的增長。商業銀行現在佔到A股市值的26%,還要再融資,這對金融體系來説風險非常大。

  同時,商業銀行的高利潤實際上擠壓了實體經濟的利潤。在這樣的模式下,只要經濟增速不降,商業銀行必然會通過持續放貸滿足經濟增長,資本金也必然會持續不足,而在我國對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規則下,商業銀行需要補充核心資本,現在的模式就是去股市圈錢。

  李稻葵表示,商業銀行改革的抓手是要逐步實現資産證券化,把商業銀行的成熟資産、最安全的資産甩給資本市場,不用再到股市融資。

  李稻葵表示,在當前的房地産改革中,保障房建設是重中之重,也是改善民生的核心措施。“保障房如果建設和管理得好,各級政府可以長期持有,為公共財政提供堅實的來源,這個可以部分取代,甚至完全取代目前的土地財政。”

  建好保障房可取代土地財政

  李稻葵指出,保障房的服務對象應該是“夾心層”,保障房不等於福利房,是給那些需要住房,又買不起房的年輕人。保障房的標準就不能太低,不能僅建一居,不能只建公用衛生間的,標準要適當提高。

  保障房要獲取一部分收入是關鍵,如果能認識到這一步,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比如融資,既然是資産,就可以按資産的方式用保障房抵押借貸。標準高一點、裝修好一點,政府收到的租金也會上漲。

  同時,每個取得保障房的使用人基本信息,尤其是收入水平情況應該公開化,上網實行陽光化查詢。

  對保障性住房補貼形式,李稻葵建議,對絕大部分人實施實物配租的形式比較好,對於少數救濟對象,要先給他補收入,補到正常水平,然後雙管齊下,再解決房子問題。僅實行貨幣補貼,就會出現誘惑過大的問題,一些人出來“裝窮”,就可能拿著錢溜了。

熱詞:

  • 李稻葵
  • 商業銀行改革
  • 減肥
  • 恐龍
  • 房地産改革
  • 光入不出
  • 經濟增長
  • CPI
  • 資産證券化
  • 金融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