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經濟半小時] 銀行業:高利潤之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1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解讀銀行業財報

    主編 傅喻 編導 楊蘭若 趙建華

    2月17日銀監會發佈了一系列讓人眼紅心跳的數據。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1年總資産11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創歷史新高。按此計算,商業銀行去年平均每天賺得約28.5億元。這個數字一經公佈便引發了多方爭議。

    一、銀行年利潤破萬億 公眾討論再度升級

    在剛過去的這個週末, 銀監會發佈一組數據引發了這一週人們對於中國銀行業利潤的高度關注, 數據顯示, 截至2011 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0412億元,比2010 年增加2775 億元,同比增長36.3%。

銀行年利潤破萬億

    如此巨大的差異,讓民生銀行行長洪崎關於一段銀行業利潤的坦言,他説“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這段話被網友競相轉發,其中不乏譏諷和質疑的評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更是公開表示: 銀行的資本利潤率已經不僅大幅高於工業,而且高於石油和煙草, ”

    “銀行和實體經濟利厚利薄的差距,到底到了多大的程度?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記者分別從信達證券和東興證券的行業分析手裏取得了最新的詳細分析數據。信達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饒明提供的數據表明,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凈利潤率達到42.36%,其中北京銀行最高達到51,79%,華夏銀行凈利潤率最低,也達到了26.6%。而東興證券分析師譚淞提供的這個柱狀圖可以清晰地看到,2007年到2010年,各行業利潤總額累加比較,四大銀行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 ,四大銀行的利潤總額跟其他行業相比,表現更為強勁。

圖1 2007-2010各行業利潤總額(4年加總)

圖2 2010和2011Q3各行業利潤總額

    東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證券分析師譚淞向記者提供的分析報告中,綜合2007年到2010年四年間各行業的利潤總額可以看出,四大行在這四年間的利潤總額已經接近兩萬億,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油企的利潤總額不足四大行的一半,為9927.77億元。煙草製品業四年的利潤總額為2705.75億元,還不到四大行的四分之一。就是從中石油、中石化來看的話,它利潤在2007年到2010利潤總額只有四大行這樣一半左右的水平,那麼煙草行業大概只有四大行只有15%的這樣一個水平。

    而在高額利潤下,銀行業的豐厚薪酬和年終獎同樣令其他行業“望塵莫及” ,據公開數據顯示, 2011年上半年職工收入排名第一的為民生銀行,人均發放薪酬高達19.07萬元;緊隨其後的是招商銀行,半年收入達到17.89萬元; 在16家上市銀行中,除了五大國有銀行以及北京銀行沒有超過10萬元外,其餘10家銀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在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遭遇困難的情況下,這樣的差距自然引發人們普遍質疑。

    利潤高得都不好意思公佈,民生銀行行長一席話讓商業銀行陷入暴利旋窩,儘管諸多銀行都遮遮掩掩,但銀監會的權威數據把一個真正日進鬥金的暴利行當表露無遺。究竟是什麼業務造就了如此高的銀行利潤,我們也特別專訪了兩位業內人士,他們是中國農業銀行的高級經濟分析師何志成和中銀國際的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二、探“發展”之路 究“暴利”之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銀行成為目前最賺錢的“暴利”企業,銀行持續攀高的利潤業績是否對國民經濟一片利好,高利潤是否能帶來完善的金融服務,片面追逐高利潤又將給銀行帶來怎樣的風險,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分析師何志成對此進行深入解讀,他認為本質上為服務型企業的銀行如此獲取暴利是不正常的,銀行不能太愛錢。

    何志成認為,銀行獲得的高利潤是建立在擁有壟斷性的貸款議價權基礎上的,整個貸款市場完全是銀行一家獨大的賣方市場,為了獲得貸款,企業基本喪失與銀行議價的話語權,從而滿足銀行的各種變相謀利的條件。因為緊縮,整個資金面流動性稍微緊一點,這樣銀行和企業之間的議價關係,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是賣方市場,銀行可以有更多的議價權。壟斷議價權,讓銀行可以隨意對企業設置各種貸款條件,為了生存很多企業不得不答應這些條件,上浮貸款利率成為普遍現象。

    一般在銀行資金面比較寬鬆的時候,像銀行屬於買方市場的時候,它是屬於要下浮的利潤,就是貸款利率要適當地下浮,下浮10%、15%,有一些國有企業甚至下浮20%,這種情況都有,但是去年下浮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一般都是上浮,上浮20%是很正常的情況。除了上浮利率,隨意收費也成為銀行被輿論廣泛詬責的弊病之一。比如貸款正常貸款給你6.2,然後通過諮詢費,什麼這個費、那個費,變相地把貸款利率給你提高,這種情況在很多基層銀行,是比較普遍的。有數據顯示,在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的收費項目為300多項,到如今有據可查的收費項目已經達到3000多項,在不足十年的時間裏收費項目增加了10多倍。

    各大商業銀行利潤一路飄紅,而作為貸款主體的實體企業的生活卻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很多企業貸款無門處於資金鏈斷裂邊緣,江蘇省海門市三星鎮這家無膠棉廠的老闆施衛華,這家只有12個工人的工廠,主要是為一些床墊企業加工化纖棉墊。最近,施衛華好不容易接到一個棉被訂單,但是卻沒有流動資金進原材料,工廠也面臨著暫時停産的危險。

    通過採訪棉廠老闆施衛華,記者得知過去的一年,像施衛華這樣急需銀行貸款救命的企業主數以萬計,很多人在苦苦求貸無門之後,不得不採取飲鴆止渴的辦法,向非法的高利貸尋求幫助。

    何志成告訴記者,很少有民營企業能夠從銀行拿到正常利率,就是國家法定的貸款,基本利率貸款,一般都是上浮。上浮20%拿到這算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現在不是20%,很多民營企業是30%、40%才能拿到貸款。就説貸款貴,貸款怎麼會貴,就是這個貴。銀行利潤的80%來源於存貸款的利息差,銀行賺得越多,意味著貸款企業就賺得越少,企業成為替銀行打工的,後續發展勢必動力不足。

    相比于條件苛刻的銀行貸款,民間高利貸似乎更能救急。浙江新鹿富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新明就就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基本上是用民間的資金來投入企業發展,在發展過程當中,銀行融資也比較難。

    據記者調查的數字顯示,去年商業銀行人均年創利潤達50萬,而實體企業人均年創利不足4萬元,很顯然在銀行高利潤的背後國內的實體企業正因缺血而發展後勁不足。

    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銀行的這種高議價的貸款條件,結果導致實體經濟出現某種程度的萎縮。實際上,銀行提供增量貸款連年遞減這也加劇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不對等的議價地位。現在新的增量資金還減少,那麼實體經濟自然就緊張,緊張了以後高利貸的市場就氾濫,高利貸市場上一氾濫,銀行的信貸議價能力就增強,銀行議價能力增強,就跟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提高貸款利率的條件。

    何志成認為,銀行追求高利潤的同時,勢必伴隨著較高的議價風險,實體企業萎縮死亡,銀行業的長期發展也無法得到支撐。

    從海南查處建國以來的最大洗錢案、到江浙高利貸錢莊氾濫、再到蘇北小鎮的“寶馬鄉”,幾乎所有洗錢、高利貸盛行的地方,均存在大量銀行資金被捲入其中蒙受鉅額損失的現象,很顯然,銀行在通過高議價權獲得高利潤的同時,勢必要承擔實體企業因資金短缺而突然死亡所形成的壞賬風險。

    相對於何志成,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對於銀行業的高利潤並不認同。曹遠征認為,這個利潤總額比較高,但是它的回報率並不高,銀監會公佈20%左右,總算1.幾,不到2%,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它並不是非常暴利的一個行業。雖然從總額上來看很高。

    曹遠征承認,中國銀行業目前主要靠存貸款息差來賺取利潤的現狀,並不是當前國際銀行業的主流,但他認為,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複雜,並不僅僅是中國銀行業自身的問題。他還説國外銀行業跟中國銀行業很大一個區別,國外很多銀行業是混業的,它是很多業務都可以做的,比如説證券、保險然後其他,中國銀行業現在是分業,基本上是其他的像保險證券有單獨的,在這種情況下,這是國外一個類型很大不同,有甚至它的一個發展。但是説我們也知道,要想以混業方向,對監管能力非常高,綜合經營和綜合監管,那麼它的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一國如果達不到這種監管,它最好分開,中國銀行業處在這麼一個階段,是從一個原有的狀態,開始有苗相適應,向混業狀態發展,那麼對監管體制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未來改革將何去何從 專家比較中外銀行

    2011年,商業銀行非銀行利息不到20%,換句話説,也就是銀行利潤的80%以上來自利息差。只要有存款、有放貸,銀行想不賺錢都很難。銀行業暴利風波再一次把商業銀行金融體制改革推到前臺。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銀行?未來改革的方向究竟該何去何從?

    曹遠征説,銀行業正在轉軌中間,這個轉變的方向是傳統的以存貸為主的銀行,不得不向綜合經營方向轉變。去年建立以來,中國銀行業正在發生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很重要的變化是理財産品開始在增多,第二個它是債券很快,貸款債券,同時很重要的就是利息開始,利率開始生長。理財産品開始增多,貸款、債券的發行帶來利息的增長,中國銀行業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儘管如此,息差收入依然在利潤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相比模式成熟的國外銀行,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短板明顯。

    在巴曙松看來,一個銀行的商業模式、收入模式同它整個經濟的發展階段有很大的關係。從目前中國發展結構來看,銀行的信貸,銀行的存款業務以及銀行的利差收入,還是我們銀行裏面非常主要的業務來源。

    中國銀行業8成以上的利潤來源為存貸業務。目前,我國一年的存款利率上限僅為3.5%,而貸款利率為6.56%,利差為3個百分點。

    胡祖六在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供職多年,作為一名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士,他認為。相對於我國的金融市場環境,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由於起步早,發展時間長,除了短期基準利率會作為貨幣政策的工具,其它的利率都是市場來決定的。

    所以胡祖六説他是非常主張。這個銀行的盈利模式、業務的模式越來越多元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忽視了,我們承擔業務,我們還是要用銀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進行信用分配,希望能夠非常有效率地把信貸分配到我們經濟中,各種高效率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我們的居民、消費者,給他們提供非常好的金融服務。

    在金融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市場,美國、日本、歐盟的銀行機構更多地是靠利差以外的服務來,其非息收入佔全部收益的比重在4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70%,而我國銀行的非息收入比重僅為15%左右。

    巴曙松説,未來十年,可能銀行業必須要轉型,它不可能再是繼續依靠這種高速的信貸投放的擴張來支撐它的高速的盈利,銀行業不可能僅僅就靠利差能夠持續幾年時間保持20、30、40%這麼以上高速的盈利的增長。它盈利收入模式要想平穩,必須就要整個收入結構更加均衡,必須要轉向其他真正的中間業務,轉向一些金融産品的創新。

    胡祖六還告訴記者,比如説美國最發達的地方,跟中國現在的同行業比較的話,他們的業務模式他們還是比較多元化,保險在這個收益結構、資産結構、盈利結構比較多元化。

    資深專業人士來講,只有深化國有銀行體制改革,調整銀行股權結構,才是中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特別是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商品期貨資産管理在內的整個資本體系,要達到業務模式真正的多元化,還需要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演變。

    半小時觀察: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銀行?

    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銀行?銀行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前不久,溫家寶總理撰文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他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防止以錢炒錢、防止産業空心化。各類金融機構都必須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我們也希望銀行看清與企業唇齒相依的關係,履行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在眼下實體經濟遭遇困境的情況下不應該趁火打劫,適當“哺乳”實業,才能促使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熱詞:

  • 經濟半小時
  • 銀行業
  • 高利潤
  • 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