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IPO承諾“不超募”難以蔚然成風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0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即將於2月15日進行申購的中國交建在公告中明確,將發行不超過16億股,最終戰略配售、網上、網下募集資金總規模不超過50億元。該公告中,以往IPO常見的“超出部分將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的語句消失,這意味著中國交建間接承諾“不超募”。

  數據顯示,滬深兩市2011年共有276家公司IPO,共計募集資金2720.02億元,其中累計超募資金達1278.15億元。較之2010年兩市超募2194億元,2011年的超募規模下降幅度達41.74%,仍稱得上A股市場IPO的一大怪相,是上市公司“三高”發行的圈錢成果。可悲的是,“超募王”幾乎是最“衰”新股的代名詞。華銳風電(601558)預計募集資金34.47億元,實際募集資金94.59億元,超募資金為60.13億元,是2011年超募資金最多的上市公司。在個股漲跌排行榜上,華銳風電卻“熊”居前列,上市當年的股價大跌65.24%。以超募41.89億元列2011年超募榜第二位的龐大集團(601258),上市當年的股價跌幅為65.83%。龐大集團和華銳風電奪得2011年最“衰”新股的前兩名,兩家公司均在上市首日破發,且迄今未攀上過發行價。兩家公司的另一個共同點是上市當年變臉,龐大集團和華銳風電2011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分別減少10.86%和48.51%。

  透過2011年“超募王”的悲劇,不難發現超募與“三高”發行的危害。超募導致IPO規模急劇擴張,既增加了市場資金面的壓力,也使得上市資源嚴重浪費。一邊大量企業擬上市,考慮到市場承受力而不得不排隊等候,另一邊大量超募資金存入銀行,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雖然有數據顯示創業板總體上的超募金額在逐步下降,2011年一至四季度超募資金金額分別為224.88億元、103.48億元、59.25億元、30.89億元,但由於製造超募的“溫床”依然存在,超募問題遠沒有得到解決。某種程度上説,新股發行改革成功與否,衡量標準之一是超募有沒有被遏制。

  中國交建沒打算超募,給IPO帶來了“新氣象”。對應2011年預測市盈率水平,該公司的發行市盈率僅在7.22倍至7.80倍之間,創出市場化改革後發行市盈率新低。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體現出政策指導的意圖”。然而,倘若將來的發行制度改革不能産生效果,IPO不會出現爭相承諾“不超募”。中國交建IPO從此前計劃的200億元融資規模削減至50億元,發行股份數由原來的35億股縮至16億股,其“瘦身”屬於無奈之舉。此前登陸A股市場的中國水電(601669)、新華人壽等大盤股的發行規模均較最初的計劃縮量,與中國交建“瘦身”一樣,反映出當前大盤股IPO的難度。眼下大盤還處於弱市狀態,大盤股本身需要以縮量發行來示好投資者,指望“超募”圈錢是奢望。因而,中國交建主動亮出“不超募”的姿態並不意外。

  除非管理層強制要求,其他非大盤股在IPO中承諾“不超募”的可能性不大。歸根結底,超募雖套牢了中小股東及浪費了上市資源,但一心想著圈錢的上市公司渴望超募,投行也極力爭取實現超募。一項統計表明,2009年6月IPO重啟至2011年年底,共有734隻新股發行,其中551隻新股存在超募現象,超募部分使券商多賺得承銷費用136.52億元。既然上市公司與投行可追逐如此豐厚的利益,待一級市場重新紅火起來,超募肯定還會愈演愈烈。近年出臺了強化募集資金使用監管的制度,但或多或少具有“馬後炮”的特點,從源頭上遏制超募才是關鍵。較為簡單的辦法是切斷主承銷商、發行人以及詢價機構的利益輸送,如規定投行不得計提超募帶來的發行費用。與新股發行定價改革相比,這樣做或許對超募的約束更為直接。

熱詞:

  • IPO
  • 個股漲跌
  • 破發
  • 不超募
  • 戰略配售
  • 三高
  • 瘦身
  • 風電
  • 募集資金
  • 新股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