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股市IPO,已經深深地陷入一種制度困境,這個困境就在於,中國股市的設立和發展,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融資,至於投資者能否通過這個市場實現財産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個附帶的功能,它或許從來不是證監會的主要工作目標。正是在這種以融資為目標的政策路徑之下,儘管交易市場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進。”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10月底上任不久在一個內部場合,向證監會和IPO發審委委員提出一個問題:“IPO不審行不行?”日前,一位上市公司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將這個信息透露給了媒體,媒體將其稱為郭樹清的“驚人之問”,並作了公開報道。報道説,雖然郭樹清此問時隔已有數月,但這位委員在談起這個話題時“依然充滿震驚”。
中國的IPO從2009年年中重啟以來,成績和缺陷都十分明顯。成績是在發審委的力推下,新股的發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躍進,較好地完成了政府所期望達到的利用股市幫助企業融資的目標。至於缺陷,自然就是大量新股的“三高”發行,對市場資金形成了“抽血”作用,導致交易市場長期陷於熊市。針對這一情況,市場上不斷出現對IPO制度的抨擊,要求將目前實行的IPO審核制改為註冊制,讓IPO完全徹底地接受市場的檢驗,“三高”發行的亂象也可得到很好地克服。
現在看來,郭樹清在履任證監會主席之時,聽到了市場的這種呼聲,故而才能發出這樣一問。最近幾個月來,雖然證監會已經改變了以往拒絕聽取市場意見的態度,開始著手對IPO制度進行改革,比如發行公司的信息預披露時間從原來的發審會前5天提前約1個月,全面公佈IPO申報企業名單和基本信息情況,但這些動作只是技術方面的調整,並不能將其稱為制度方面的改革,因此儘管“改革”的動靜很大,但IPO制度其實一仍其舊,仍舊沿襲了前兩年的躍進態勢,對交易市場的壓力並未出現絲毫減輕。
終結IPO到底有什麼擔心的?比較靠譜的答案是,如果取消對IPO的審批,就意味著權力失去對市場的作用,市場將陷於一片亂局之中。這種思維不僅是官方堅持對IPO審核的“理論基礎”,也是市場上投資者的普遍態度。儘管因為交易市場的長期下跌,投資者對無節制的IPO意見很大,但市場仍寄希望於“權力之手”,而不是釜底抽薪,終結IPO審核,從而讓真正的市場機制來發揮對市場的平衡作用。
IPO審核制度之所以飽受詬病,主要在於它已經演變為政府強力推進企業上市的一種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資本市場逐漸被政府所接納,政府看到了它在融資方面的巨大作用,隨之將其用為解決國企困難的一個工具,導致股市上出現了大量經營不善的上市企業,一些企業在權力的幫助下甚至以造假來混進市場。時至今日,雖然少量的造假企業被清除,但政府利用IPO來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表現得更為積極,證監會作為政府所屬的一個部門,必然要配合政府的這一中心工作。至於為之設立的IPO審核制,源自政府所保持的對經濟運行濃厚的“父愛主義”情結,政府期望利用這種審核來將不合格企業阻擋在市場大門之外,以保護投資者利益。但實踐已經證明,權力把門並不能阻擋住不合格企業,反而給一些有政府資源的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權力保護的“背書”,而投資者利益保護只能被架空。
儘管郭樹清發出“驚人之問”,但他並未提供答案。因此,我們如果從他的這一設問中讀出IPO審核將要取消的信息,或只是一種美好理想,並不符合事實。中國股市IPO,已經深深地陷入一種制度困境,這個困境就在於,中國股市的設立和發展,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融資,至於投資者能否通過這個市場實現財産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個附帶的功能,它或許從來不是證監會的主要工作目標。正是在這種以融資為目標的政策路徑之下,儘管交易市場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進,企業仍能籌集到遠超其實際需要的資金。近兩年來,A股市場上的投資者損失慘重,但它卻成了有幸擠過權力審批之門進入市場的企業的狂歡盛宴。(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