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三高”問題一直纏繞新股市場且愈演愈烈。若説發行人和承銷商是高發行價的始作俑者,那麼高報價的詢價機構絕對是推手。
據理財週報IPO實驗室數據統計,在去年至今年1月的13個月裏,發行282隻新股,共有343家詢價機構給出25794個報價。其中,報價高出發行價15%以上的有1662個,雲南信託最多;高出50%的有26個,華夏基金最多。
然而,每個報價背後都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利益鏈?
國泰君安最活躍
新股頻發頻破,將投資者打新風險暴露得淋漓盡致。
上述282隻新股中,上市首日破發的有81隻,上市後三個月破發的有120隻,截至2月8日破發的有209隻。
新股泡沫滿天飛,最大的埋單人卻是散戶投資者。坊間哀聲一片,抱怨新股發行節奏太快、估值太高、定價非理性,甚至有人呼籲一致拒絕參與新股申購。
去年起截至今年1月,機構在一級市場打新依舊火熱。據理財週報數據統計,有343家詢價機構參與了282隻新股的詢價,共給出25794個報價。基金公司仍是主力,共有12488個報價出自它們之手,佔比48.41%。其次是證券公司,6747個佔26.16%。
報價次數最多的是雲南信託,共參與報價1359次,其次是華夏基金和富國基金,分別有1312次和1173次。
從覆蓋公司率來看,證券公司打新頻率最高。其中國泰君安活躍,282家公司參與了244家詢價,覆蓋率高達86.52%。國泰君安主要以自營賬戶和資管産品參與報價,其中90%出自其自營賬戶。
打新頻率比較高的還有渤海證券和富國基金,均參與235家公司詢價,覆蓋率83.33%。參與詢價公司在200家以上的還有華夏基金、雲南信託、中信證券(600030)、西南證券(600369)、江海證券、工銀瑞信、中天證券和嘉實基金8家機構。
目前,A股市場已有八菱科技(002592)和朗瑪信息兩個“因詢價機構不足被迫中止發行”案例。顯然,主承銷商和發行人的渠道優勢不可忽略。
從機構報價信息我們發現,不少主承銷商都有固定的座上賓。比如平安證券保薦承銷的33隻新股,國泰君安全部都參與詢價,渤海證券參與32家,華夏基金參與30家。
雲南信託最激進,基金是最大推手
那麼,又有多少機構在理性報價?
記者比較282家公司機構報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有196公司兩者相差100%以上。其中榮醫療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相差1336%,同是價值投資者,價值判斷相差如此之大?著實難逃隨意報價之嫌。
作為散戶投資者的風向標,它們是否真的站在買方立場在做價值投資?有參與詢價的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新股太多,一般沒有充分時間對某只新股進行深度研究,通常是臨時看看招股書再根據主承銷商估值報告給出報價。
若説發行人和承銷商是高發行價的始作俑者,那麼高報價的機構絕對是推手。在25794個報價中,高於發行價(下稱“高報價”)的有7243個,佔28.1%。其中65%來自基金公司,31%來自券商、12%來自信託公司、7.6%是保險公司、6.6%推薦類機構、5.5%來自財務公司。其中,最慷慨的是雲南信託,佔7.5%,其次是華夏基金(6.5%)和富國基金(6.2%)。
7243個高報價的平均偏差率為7.89%,超出此中樞值的報價有3492個,佔比48.21%。
偏差率在15%以上的報價有1662個,其中基金公司佔46%、證券公司佔26.41%、信託公司佔10%。共出自196家機構之手,雲南信託佔6.02%,富國基金佔3.79%,易方達基金佔2.89%。
偏差率在50%以上的報價有26個,其中華夏基金佔4個,均是出自對天晟新材(300169)的報價。華夏基金旗下共有11隻産品參與天晟新材詢價,其中4隻産品報價50元,較32元發行價高出53.25%。但由於搖號具有概率性,華夏基金最終並未獲得配售。雖然,在網下配售股解禁時,天晟新材股價較發行價有近40%的漲幅,但並未抵擋住市場帶來的壓力,截至2月8日,其股價較發行價已跌去21.46%。
此外,偏差率最大的高報價出自推薦類機構上海海競投資管理公司,其給予永利帶業(300230)28.5元最高價,高出12.9元發行價120.93%,也高出主承銷商東海證券18.56元-21.76的估值上限,而包括華夏基金在內的其他19家機構報價均在20元以下。
監管加強,機構疏遠新股
進入2012年,有關新股發行改革的呼聲猶如新年爆竹一般。
譬如“美式定價法”、“要求發行人及承銷商説明定價依據”、“增加機構投資者認購比例”、“縮短網下配售股鎖定期”等。顯然,作為發行定價主角的發行人、承銷商和機構投資者被推至風口浪尖。
2月初,證監會有關部分負責人表示,詢價機構應當發揮專業機構作用,證監會將加強詢價過程的監管。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期市場上有個別公司新股定價市盈率較高,證監會已要求報價入圍的詢價機構,提供他們的估值研究報告和報價依據及過程。
由於二級市場持續低迷、新股破發不止,機構參與打新的熱情也逐漸冷卻。從參與詢價的機構數就可看出端倪,自去年12月中旬以來機構打新的熱情明顯冷卻。拿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來説,去年12月13日發行的佛慈制藥(002644)和青青稞酒(002646)受到機構追捧,分別有138家和196家機構參與詢價。
不過,自那時截至今年1月發行的16隻新股,詢價機構數均不到60家,其中溫州宏豐(300283)、宏磊股份(002647)、利君股份(002651)均在40家之下。而2011年全年,中小板和創業板新股的平均網下詢價機構數有86家。
此外,為了規避高價中簽後要承擔的破發損失風險,去年末,已有華寶興業基金和信達澳銀基金公開宣稱拒絕參與新股申購。據統計,去年它們分別參與了134家和12家公司的詢價。
事實上,不少機構雖未明確表示拒絕參與新股申購,但也逐漸進入“休眠期”。比如2011年詢價最活躍的國泰君安在今年僅光臨了國瓷材料(300285)和安科瑞(300286)詢價,雲南信託僅參與了國瓷材料一家公司的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