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即使債務可控,償債的壓力依然明顯。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師範為介紹,按照2011年測算,目前地方財政收入在4萬億左右,中央替地方發債一年的放債額度在2000億左右,地方融資平臺每年融資額度大約為3500億-4000億元,扣除鐵道債等,地方政府能夠拿到的部分也在2000億元左右。而今年即將到期的1.84萬億元債務佔了地方政府總收入的四成以上。
中國2011年全年新增貸款為7.47萬億元人民幣,有消息人士稱,為支持經濟增長,政府今年將提高新增貸款目標至8萬億元。“即使新增信貸達
到8萬億元,裏面還包括企業的融資,居民的消費借貸,事實上能夠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拿到,緩解資金壓力的只是一小部分。”范為坦言。
在目前這樣“缺錢”的時代,國家已經開始採取疏堵相宜的方式來逐步化解風險。一方面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限制,一方面允許地方政府作為借貸主體進行借債。去年11月開始的地方自主發債的試點工作似乎來得恰如其時。
林江認為,在分稅制未進行徹底改革之前,地方自主發債先明確了一點:地方債就是地方的事情,如果地方想發債,就必須寫發債的説明書,接受審批,地方政府有償還能力才能發,資金的去向,投資什麼項目,還債的保證是借新還舊還是項目本身的運營,這一切都變得透明化。
“目前,地方自主發債的規模比較小,都是機構在為地方政府買單,造成利率低得不正常。如果未來地方債大額發行,必將面對公眾,信息如果不夠清晰透明,公眾可以選擇用腳投票,最後的結局就是發債成本高企。這就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林江認為。